A、严厉地批评他们 B、用筷子打了他们 C、用筷子启发他们 D、讲了筷子的故事 C文中父亲没有批评他的三个儿子,而是通过让他们折筷子来启发他们思考明白一个道理,所以选C。

admin2018-04-26  41

问题  
第31到33题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从前,有兄弟三人经常闹矛盾,天天吵嘴,甚至打架。父亲很为这件事烦恼,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教育一下他们呢?一天,父亲拿来一把筷子,先给儿子一人一根,让他们把筷子折断,三个儿子很轻松地就将筷子折断了。然后父亲又给每个儿子一大把筷子,还是让他们把筷子折断,可是这次就没那么容易了。父亲说:“你们是否想过,这些筷子就像你们一样,在一起时是一个大集体,力量很强大。然而当你们吵嘴打架时,你们就变成了一根根的筷子,很容易就会被人打败。”
    31.父亲为什么感到很烦恼?
    32.父亲是怎么教育三个儿子的?
    33.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34到36题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医院里住着一个得了重病的病人。他从房间向窗外看去,看到窗外有一棵大树,秋风中叶子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了。他望着飞舞的落叶,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画家知道后,偷偷地在病人的窗户外画了一片绿色的树叶。一天,两天,三天,窗外那片树叶一直挂在树枝上,始终没有掉下来。正是因为窗外的这片绿叶,病人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就是欧-亨利著名的小说《最后一片树叶》。
    34.看到落叶,病人是怎么想的?
    35.病人为什么能活下来?
    36.这篇小说的名字是什么?
第37到39题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围城》是钱锺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围城”这个名字据称来自一句法国的谚语:“婚姻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曾在小说中出现,也是本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本书的主题。书中描写了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让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对他们产生熟识的感觉。这部作品还多次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
37.钱锺书的《围城》是一部什么作品?
38.“围城”这个名字来自哪里?
39.“围城”比喻什么?
第40到42题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企业家,主要是为了获得他的一些丑闻资料。不一会儿,服务员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喊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服务员收拾好后,企业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记者赶忙提醒他,企业家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又将烟灰缸碰翻在地。企业家的表现令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完全消失了,甚至产生一种同情。其实,这整个过程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也有许多弱点时,对他抱有的对立情绪就会消失,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40.记者为什么要采访这位企业家?
  41.企业家在记者面前的表现怎么样?
  42.企业家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第43到45题是根据下面一段话:
    德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德国10到13岁的儿童中,一半的人拥有手机;在中国香港,6到15岁的儿童中29%有手机;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国48.8%的家长愿意为孩子买手机。90%的家长表示,为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担心孩子会遇上坏人。他们希望通过手机,随时联系孩子,知道孩子在哪儿,让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然而,手机信息中的不健康内容,对孩子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家长和老师对此也比较担心。
    43.德国10到13岁的儿童中,有多少人有手机?
    44.中国的家长为孩子买手机的原因不包括哪一项?
    45.对于儿童使用手机的问题,家长和老师担心什么?

选项 A、严厉地批评他们
B、用筷子打了他们
C、用筷子启发他们
D、讲了筷子的故事

答案C

解析 文中父亲没有批评他的三个儿子,而是通过让他们折筷子来启发他们思考明白一个道理,所以选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j6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