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贼盗》载“祖父母为人杀私和”疏:“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仇。以其与子孙为仇,故令移配。”下列哪些理解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56题)

admin2017-06-05  26

问题 《唐律疏议.贼盗》载“祖父母为人杀私和”疏:“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仇。以其与子孙为仇,故令移配。”下列哪些理解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56题)

选项 A、杀害同乡人的祖父母、父母依律应处死刑者,若遇赦虽能免罪,但须移居外乡
B、该条文规定的移乡避仇制体现了情法并列、相互避让的精神
C、该条文将法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统一考虑,表现出唐律较为高超的立法技术
D、该条文侧面反映了唐律“礼律合一”的特点,为法律确立了解决亲情与法律相冲突的特殊模式

答案A,B,C,D

解析 唐朝是中国古代在礼法关系、情法关系方面矛盾较为突出的时代。对于重亲情的礼与以维系政治统治为目的的法之间的冲突。解决办法只能是折中、相互避让,这一点尤其明显地表现在移乡避仇制上。
    “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仇。以其与子孙为仇,故令移配”,即是指移乡避仇制。其意指,如果杀害了他人的祖父母或父母。杀人者依律应处死刑,但若遇赦,则能免罪。被赦者回居故里,极有可能与原被杀者的子孙同处一地。如果被杀者的子孙为报父祖之仇而与被赦的杀人者之间再次发生仇杀行为,必然不为法律所允许。但是,这种不允许仇杀的规定会形成对于亲情和礼的侵害。对此,唐律采取了一种相互避让的立场。它规定,杀人者遇赦免刑,而被杀者家中尚有较近的亲属,为执行赦令,又防止仇杀,被赦的杀人者不得返居故乡,而要移居千里之外落户。当然,唐律移乡避仇的规定,并不是说被杀者的亲属有权杀遇赦回乡的杀人者,而是用双重规定来防止仇杀的恶性循环。移乡避仇充分考虑到了伦理亲情因素的特别性,虽然只是预防犯法的一种消极措施,但客观上,却有着减少复仇性犯法的积极作用。在既重法又顾情的原则下,以这种相互避让的方式来缓解双方之间的冲突。这种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政权法律统治力结合在一起的制度,体现了唐律的“礼律合一”的特点。将生活当中的“仇杀”问题融人进律法中,综合考虑,也体现了唐律立法技术完善的特点。故ABCD选项正确,皆当选。
    陷阱点拨:很多考生并不了解移乡避仇制度的内涵,所以对于B选项中“情法并列、相互避让”存有异议,认为该制度并未体现出情与法具有并列和相互避让的关联,甚至认为该制度与伦理亲情无关。事实上,该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立法者既理解因伦理亲情而产生仇杀心理的被杀者亲属。同时又需恪守法律规定禁止仇杀,所以在情与法之间作出妥协,让两者互相避让,即强制杀人者远离此地,减少对方仇杀的可能性。该制度没有为了顾全伦理完全放任仇杀或完全忽视伦理无视为亲复仇这种人之常情,所以体现了“情法并列、相互避让”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9f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