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罪有疑难谳,从赎。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旁有闻证,是非似疑之类。”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

admin2014-05-10  44

问题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罪有疑难谳,从赎。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旁有闻证,是非似疑之类。”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什么刑法原则?该原则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2)试解释该段文字中“疑”的含义。
    (3)对于疑罪,应当如何适用?
    (4)唐朝贯彻该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选项

答案(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疑罪从赦从赎原则。该原则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原则,唐朝沿用。 (2)所谓“疑”,就是指证明犯罪事实存在与否的证据等是均等的,或者涉及的犯罪事实似有似没有,但旁无佐证,或旁有闻证,但事实却似是而非等情形。 (3)按照唐律的规定,对于疑罪,参与审判的法官的不同判决意见不得超过三种。对于罪有疑问,难以下定论的,适用赎刑。 (4)唐朝适用疑罪从赦从赎的原则,是慎用刑罚在司法领域的体现,也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意愿。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fL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