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6年宣布生效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又再次采用“正当法律程序”一词。那么,在现代法治意义上。正当法律程序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
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6年宣布生效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又再次采用“正当法律程序”一词。那么,在现代法治意义上。正当法律程序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
admin
2021-01-18
56
问题
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6年宣布生效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又再次采用“正当法律程序”一词。那么,在现代法治意义上。正当法律程序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
选项
答案
正当法律程序是一种为了限制恣意,通过角色分派与主体互动而进行的,具有理性选择特征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要件包括: (1)程序的分化 正当程序是通过分散决定权来限制权力的恣意行使,而决定权的分散是通过程序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体系实现的: ①程序的阶段性划分是时间维度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 ②程序的结构性安排是空间维度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 程序将决定权分解于程序过程中,通过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来完成决定,每一程序环节、每一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特定目标,限制或阻隔了对事件之结果或法律外目标的过早考虑,从而大大限制了权力恣意妄为的空间。 (2)对立面的设置 程序始于利益和意见的冲突和竞争。对立面的设置是利益对立或竞争的主体间进行制度性交涉和妥协的装置。在原告与被告、刑事追诉者与被追诉者、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相互竞争的竞选者、谈判双方或多方的程序性竞争和妥协中,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力量,营造了通过制度性交涉形成共识的空间,所形成的决定便更具可接受性。当然,“对立”并非一味“对抗”,对立意味着“和而不同”。 (3)程序中立 程序中立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在决定者或程序主持者的中立之外,还包括: ①程序的预设性。程序设定的前提,是程序设计的参与者对该程序是否会使特定主体获益或受损处于“无知”状态,目的在于防止程序的“因人设制”。 ②程序设置的中立性。程序的设置应在冲突各方所秉持的利益或价值之间不偏不倚,使各方在程序地位、信息获得和发言机会上公平对等,保证决定或结论不是出自任何一方的强势,而是程序要件被遵守所导出的结果。 (4)自由平等且实质性的参与 参与是现代程序设计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正当程序的必备要件。其不仅包括受法律决定影响的利害相关者对决策过程的实质性参与,也包括公众对立法和政治或公共决策过程的参与和影响。参与应是自由的、平等的和实质性的参与。 ①自由的参与: a.参与的自愿包括参与的自愿和不参与的自愿。 b.参与不仅包括同意和承认,也包括参与过程中的异议、反对和批评。 ②平等的参与: a.程序参与者在程序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意见表达上享有同等的资格和机会,在有涉公共利益自身利害的决策过程中拥有平等的尊严与发言权。 b.参与是公平的,不仅要求决定者或程序指挥者的中立地位、信息和证据的对称和充分、类似情形类似处理,而且要求为少数反对派、弱者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特别的权利武装。 ③实质性的参与: a.参与是法定的、有制度保障的。 b.参与能实质性地影响决策结果,决策结果是从程序过程中生成的,结果中包含甚至只包含程序参与者的参与因素。 (5)理性对话和交涉 参与是通过理性对话和交涉进行的。对话是参与程序的不同主体问为达成理性的合意围绕争论点而展开的意见交涉。通过对话,不仅要设法说服对方,还要在对方的观点主张下反思和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就自己的观点向对方作理性说明。如果一方不能向对方阐明自己主张的合理根据,将可能承担不利后果。通过法律程序中的对话交涉和理性反思妥协,合意得以达成,法律决策的实体性内容得以形成并获得正当性。 (6)信息充分和对等 这是参与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当法律程序应能保证信息、资讯或证据在程序参与者之间平等和充分地分享、传输和流动。在对信息、资讯或证据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形下,程序参与者所进行的参与不可能是实质性的、有效的,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也会直接导致其对结果的正当性产生怀疑;信息在程序参与者之间的严重不对称,以及不能在公开或程序参与者均在场的程序中提交和传送,将导致程序结果难以获得真正认同。 (7)公开 公开作为正当法律程序的运作方式,意味着: ①程序结果和理由的公开; ②程序进行过程的公开; ③作为参与前提的资讯和信息的公开。公开不是绝对的,如涉及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的案件可不公开审理,但审理结果应当公开。 (8)及时性和终结性 ①程序的及时性意味着程序在时序和时限上有统一、明确、规范的标准,是被限定的、有效率的、可被合理预期的,而不是任意、偶然、过于怠惰或急促的。 ②程序的终结性意味着: a.程序通过形成一项最终的决定而告终结,其与程序的时限性相关联; b.结果应是从过程中生成的,程序对结果的形成具有唯一的决定作用; c.该结果不能被随意推翻,欲修正该结果,必须通过启动另一法律程序来进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lW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疏议》曰:官司推劾之时,有事者先不许物,事了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曲法,准“枉法”科罪。既称“准枉法”,不在除、免、加役流之例。若当时处断不违正理,事过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什么刑法原则?
2003年5月27日,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种子赔偿纠纷案时,遭遇法律冲突问题。在庭审中,就赔偿损失的计算办法,原告(汝阳县种子公司)与被告(伊川县种子公司)争议激烈,原告主张适用《种子法》,以“市场价”计算赔偿数额;被告则要求适用《河南省农作物种子
下列是关于宪法原则中反映法治原则的有关材料:材料1: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
下列是关于宪法原则中反映法治原则的有关材料:材料1: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当耐为司寇而以耐隶臣诬人,何论?当耐为隶臣。”又:“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试分析该段文字反映的定罪量刑原则。
几位知名法学教授认为国务院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与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相抵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拆迁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这一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启动《拆迁条例》的修改程序,召开专家研讨会,公
据报道:据报青岛两考生参加高考之后,因不满全国高考录取根据地域区别分数线,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教育部,主张自己的平等受教育权。最高人民法院以《行政诉讼法》第14条第(二)项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一审行政案件:(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
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
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随机试题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记者张悦发自四川映秀镇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这
背景资料:2011年5月17日12时许,××高速公路B3标××桥大桥左线2号墩进行第二节墩身浇筑(第一节墩高13m,第二节浇筑高度10.6m)时,模具底部漏浆而发生模板爆裂,导致正在浇筑的墩身倾斜倒塌,4根缆风绳断裂,现场作业的4人从23m高处坠落后死亡。
如下图所示4种外墙变形缝的金属盖缝板,其中哪一种能全面满足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要求?[2001年第070题][2006年第120题]
根据《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解散,应当由()进行清算。
现代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首先以学科为基础,同时,又要适应和满足一定社会对专门人才和专门技术的需求。()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1--23题。我国高铁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运输航线最受冲击的是()。
发出“通知”整治不正之风很有必要。但关键是令出法随,“通知”算数。算数的通知,有一道就够了。现在之所以发了一道又一道,有事物不断发展,条文需要不断完善的因素,有体制不顺、机制不合理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执行时不够“硬”。所以,落实“通知”必须严格,谁违反就坚
狗狗到底能否感知其他同类以及人类的情绪,一直以来________。不过美国的一个研究就为此找出了答案。他们发现狗狗透过听觉与视觉官感,不仅能________到同类的情绪,更会看主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喜怒哀乐”。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Wheredoesthisconversationtakeplace?
Withinthespanofahundredyears,intheseventeenthandearlyeighteenthcenturies,atideofemigration—oneofthegreatfol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