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动势”为目标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admin2016-03-07  18

问题 以“电动势”为目标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选项

答案《电动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学会自主学习,经历收集信息、归纳整合有效信息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电动势的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电动势,因此必然是重点。而非静电力比较抽象,电动势更加抽象,而且电动势的单位和电压的单位一样,定义式也类似,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演示水果电池,引入本节课课题。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部分电路知识,对电源一直了解不多,却也有兴趣,利用水果电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 2.非静电力 分析电源内外的电场分布,结合电源内部电荷运动的方向及受到的电场力,提出你可能存在的疑惑。 [*] 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电源中存在的问题,在电源内部正电荷怎么从电源负极运动到正极?并得到合理的推想即电源内部存在非静电力,非静电力做功将正电荷从负极搬到正极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教师:演示原电池。 学生:得出结论,这种电池中的非静电力就是化学作用。 教师:思考电源中的能量哪里来的。 学生很容易的说化学能转化而来的,在这里不容易建立做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可以通过重力做功类比引导学生得出非静电力做功使化学能转化为电势能的结论。 加深认识:多媒体演示电源及电源的类似模型,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非静电力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铺垫,让学生归纳出电源的作用即电源就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非静电力的存在,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快感。 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逐步形成理性思维。 3.电动势 教师:展示不同的电池,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不一样,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也不相同,引入描述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本领强弱的物理量即电动势。在电源内部将一定量的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做功越多,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强,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将单位电量的正点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 [*] 单位:与电压单位相同——V伏特。 对比电源外部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 [*] 比较两个表达式的异同。 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越强,电动势就越大,能够提供给外电路的电压就越大。 学生:结合以上信息,归纳电动势的定义、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电源内阻 电源内部(内电路)也是由导体组成,所以也有电阻,这个电阻叫做电源的内电阻。 5.生活中的电池 阅读科学漫步思考以下问题: 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池的容量怎么计算? 旧的1号电池和新的1号电池的电动势是否相同?内阻是否相同? 常见的电池有哪些? 观察你身边的电池,看看上面有哪些信息,并加以解释。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下面是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B.1号干电池比7号干电池大,但电动势相同 C.电源电动势表征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D.电动势、电压和电势差虽名称不同,但物理意义相同,所以单位也相同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交流合作 根据同学们课前做得调查,请同学就某一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调查的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7.小结本节课内容,作业布置 课本45页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 [*] 1.非静电力 2.电动势[*] 3.内阻r。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Gb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