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大意: 材料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 材料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问题:请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对策性论文。 要求: (1)所提对策准确、清晰,符合

admin2016-03-23  33

问题 材料大意:
    材料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
    材料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问题:请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对策性论文。
    要求:
    (1)所提对策准确、清晰,符合国情。
    (2)要着重对对策的论述。
    (3)论文结构完整,逻辑关系合理,文字表达准确、简洁、顺畅。字数1200—1500字。

选项

答案守生态红线 增发展红利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与各级党委、政府构建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决心空前坚强;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新策略,令人耳目一新。划定生态红线,体现了中央对于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性的认识,实施红线管理及配套制度。将为我国生态保护事业开辟一条新路,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生态红利。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保增长、防下滑的刚需牵引下.各地政府继续延续乃至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加强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人为发展让路,地为项目腾空间,以人力、资金、土地、资源高额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变。在此情况下,付出巨大代价的是资源和环境,目前的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能力日趋饱和,地质环境愈加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雾霾警报频传、“PX”惊魂引发的群体性环保维权事件给各地政府造成了极大的治理压力。显然,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极限的,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应超出自然界的极限,否则必将自食恶果,贻误发展机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提倡底线思维,为生态保护设定红线,即是底线思维在生态环保领域的贯彻和运用。红线即是底线,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红线亦是禁区,标明了生态环境中不可碰触、不可逾越的界限,规定了政府与社会对自然界不能做的事。同时,划定红线与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等又是相辅相成的,划定红线为守,明确政府之不可为;改革制度为攻,厘定政府之可为与应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生态保护提出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落实这一要求,关键是明确政府的不可为与应为,以积极有为的举措,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行动与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改革政绩考评体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不了、靠加大投入破坏环境换取发展的模式停不了,其深层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不够端正,现有考核奖惩体系对他们的施政难以形成有效约束。要通过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绿色GDP理念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生态保护、GDP单位资源环境成本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强化奖惩措施,追究因决策失误、行政失职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官员责任,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谋求政绩与加强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能把残山破水留给子孙后代,把建设人居和谐的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保护制度。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把经济收益与污染补偿联系起来,才有望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效性。当前我国促进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相关机制建设尚属空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两大“短板”亟须补齐。为此,必须加快推动环境成本进入产品定价体系,以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改变“清风明月本无”"的现实尴尬,让生态保护的“牺牲者”成为受益方;加快推进能源、水、森林、湿地、环境、温室气体等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在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建立开发与保护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完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执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拓展全民环保教育。政府是生态保护的主导者,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忠实践行对于全社会具有巨大引领作用。政府在率先垂范、执行环保法规与制度的同时,要着力提升环保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拓展全民环保教育。要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作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使网络、动漫和文字、影视相结合,制度化、多元化、系列化地进行全方位、持久性的宣传;拓展宣传内容,从一般性的宣传向深层次宣传转变,从普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知识向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转变,并注意利用社区亲民宣传平台,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对企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的全覆盖,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民自觉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的全民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要我们紧守生态红线,释放生态资源蕴含的庞大生产力,促进环保和发展良性循环,必将为中国发展2.0版增添红利,带领人民迎向一个美丽中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MB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