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民法典总则编的形成。从1986年的民法通则到如今的民法总则,一字之变,背后却是立法理念、精神的变化和制度的创新发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admin2021-09-12  44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民法典总则编的形成。从1986年的民法通则到如今的民法总则,一字之变,背后却是立法理念、精神的变化和制度的创新发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百二十七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22日)
为什么说“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的一字之变”,背后却是“立法理念、精神的变化和制度的创新发展”?

选项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完善,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一致,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期盼,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内容来看,民法总则不仅有宣示性的规定,还有具体的规定,通篇体现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需求,如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条款、“绿色”生态条款、侵害英烈名誉条款和“好人法”条款的制定。这些宣示性规定和具体条款,直面当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德治和法治共同发挥作用,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的理念、精神,也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创新性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fh4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