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甲公司铺设管道,在路中挖一深坑,设置了路障和警示标志。乙驾车撞倒全部标志,致丙骑摩托车路经该地时避让不及而驶向人行道,造成丁轻伤。对丁的损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三2007年真题试卷第18题题)
甲公司铺设管道,在路中挖一深坑,设置了路障和警示标志。乙驾车撞倒全部标志,致丙骑摩托车路经该地时避让不及而驶向人行道,造成丁轻伤。对丁的损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三2007年真题试卷第18题题)
admin
2014-02-08
42
问题
甲公司铺设管道,在路中挖一深坑,设置了路障和警示标志。乙驾车撞倒全部标志,致丙骑摩托车路经该地时避让不及而驶向人行道,造成丁轻伤。对丁的损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三2007年真题试卷第18题题)
选项
A、应由乙承担赔偿责任
B、应由甲和乙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C、应由乙和丙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D、应由甲、乙和丙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
A
解析
《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1款规定: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可见,地面施工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本题中,施工人已经设置了明显标志并采取了安全措施,因此,不对丁的损害承担责任。丙对丁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丙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作为免责事由而应当免责,险情是由乙引起的,所以应该由乙来承担。依据是《侵权责任法》第31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因此A选项正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oh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二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二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甲为出卖人,乙为买受人,合同总价款100万元,乙支付定金25万元。后甲只如期供应给乙一半数量的货物,剩余部分无力供应。乙要求甲双倍返还定金50万元,甲不同意,双方发生纠纷。对此,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甲粮油贸易公司与乙食用油脂厂签订一份合同,双方约定由甲方提供毛糖油10吨,乙方负责加工成精糖油。乙方应以甲方提供的毛糖油酸价为基数,降低8个酸价,并脱色去杂,使其达到食用标准,加工费由甲方提货时付清。合同签订后,乙方就甲方提供的毛糖油按约定降低8个酸价处理
中国农业银行某县支行为某企业的债务提供了担保,因某企业不能偿还债务而发生纠纷,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唐某有甲、乙、丙成年子女三人,于2002年收养了孤儿丁,但未办理收养登记。甲生活条件较好但未对唐某尽赡养义务,乙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丙长期和甲共同生活。2004年5月唐某死亡,因分配遗产发生纠纷。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关于抵押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是:
甲于1990年与乙结婚,1991年以个人名义向其弟借款10万元购买商品房一套,夫妻共同居住。2003年,甲乙离婚。甲向其弟所借的钱,离婚时应如何处理?
甲厂与乙公司于2000年4月1日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厂于2000年7月1日向乙公司发运拖拉机200台,并约定如果变更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签约后一个月,双方通过传真约定由乙公司自备货车到甲厂提货。按约定,全2000午8月1日,乙公司应付清全部货款,但乙
甲、乙之间的合同纠纷经仲裁委员会仲裁,作出裁决。甲认为该裁决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张某向李某背书转让面额为10万元的汇票作为购买房屋的价金,李某接受汇票后背书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张某与李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被合意解除,则张某可以行使下列哪一权利?
随机试题
A浅黄B褐黄C黄绿霍山黄芽色泽()
不参与吞噬细胞识别病原体的因子是
车前子入汤剂应()
男,40岁。反复腹泻半年,间有脓血便,粪培养阴性,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护士在工作中患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常见的原因是()。
集中型风险管理部门的缺点是难以绝对控制商业银行的敏感信息,无法形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的市场定价能力。()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是( )。
在我国,公路交通服务是国内旅游的主要旅行方式。()
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甲为电视销售商,因临时出国,将尚未出售的一批电视委托好友乙暂时保管。乙因为经商急需向丙借钱,丙要求提供担保。乙遂将甲的电视出质给丙。丙将该电视委托丁保管,费用为100元。后甲发现此事,遂引发纠纷。问:丙对该电视是否享有质权?为什么?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