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7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提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他们纷纷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

admin2021-09-12  23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7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提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他们纷纷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底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A以《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例,阐述了中华文脉绵延相传、牢牢扎根在民间的观点。在他看来,“诗词大会现象”再次印证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止是《中国诗词大会》,近期,《朗读者》《大秦帝国之崛起》等一大批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收获大批粉丝,《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火热进行,语文教材中加大融人传统文化教育比例……都让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热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B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小组讨论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的话题更引起众多艺术家热议。全国政协委员P说,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热”起来,还要“传”下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发了各界学习讨论的热潮。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Z说.真正的文化传承应体现出文化自觉,要进行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就是以文明进步为旨归的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有新的价值意义被发现、被阐释,并在阐释中被增值。”
    全国人大代表M以昆曲创新传承方式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应当走进大众尤其走进青少年。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Y也表示,“京剧进校园”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们并不需要把孩子都培养成京剧演员,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欣赏,通过尝试唱、念、做、打,来接触美好的艺术。京剧的内容,会让孩子们懂得怎么爱国、敬老、做人。”他认为,除了京剧之外,我国还有许多传统文化艺术种类,也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了解的渠道。
    如何以“互联网+”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是许多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L举例表示,北京故宫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雍正萌萌哒”动态图片,以及南京博物馆采用扫二维码听“博物馆故事”的尝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网上转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W则正在进行文化保护数字化、艺术展览数字化的尝试。他们用将近4年时间完成了西藏布达拉宫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并逐步通过图书、网页等形式让这些文物走进大众生活。“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2016年的1000多个展览,我们也把它们变成了数字化展览。即使在100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看到这些展览资源,它们将永不落幕。”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H说,我们要筑牢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他建议,中国可以建一个以中国文化历史为底蕴的主题乐园,设一个中国发起和主办的世界文学奖评选。“国外有米老鼠,我们也有自己的孙悟空。”
    “中国文化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更好地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N说,打通语言关很重要。“一方面,应该大力培养各种小语种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扫除语言障碍;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译介很重要,现阶段我们应该加大与其他国家翻译界、文学界的合作,将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地道的、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外文版本,使之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J则提议有关部门启动“中国文化大辞海”编纂工作,并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使其成为传承、传导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百科型大型工具书,助推中国文化全球推广。“里面不仅要有包括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文化内容.也要有海内外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美食、民俗、成语故事等最‘接地气’的内容。”
    2.2016年,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舆论关注,同名纪录片也在网络走红,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同时,故宫文创产品一年内的营业额就突破十亿元,皇帝表情包、朝珠耳机、“朕甚想你”字样的折扇等文创产品纷纷走进人们的生活。600岁的故宫如今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并且成功吸引到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利用新型传播载体有效宣扬传统文化,故宫的成功为诸多老字号、传统工艺、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忧商业化道路会使故宫文创产业发展逐步偏离传承文化的初衷。故宫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文创产品开发应把握怎样的尺度?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围绕这些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表达了不少观点看法。
    魏鹏举指出,故宫本身的文化底蕴,它的强大的魅力,是文创产品能够爆红的基础。之所以之前我们的文化消费没有这么集中地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给侧的问题:没有特别好的产品来激发人们的消费潜力。故宫这个现象说明,有品质、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再加上合适的营销方式,中国的文化消费潜力是非常大的。
    除了文创产品,故宫还上线了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等多个APP,把手机变成了与故宫文化全面连接的入口。
    故宫的实践说明了传统文化是有新生命的.我们要有这种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通过电影、网络等载体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喜欢上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说明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是有认知的,是抱有很强的认同感和积极的热情的,这是血脉的关联。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故宫在文化传播和转化上的成功不可完全复制,不具有普适性。首先是因为故宫的象征价值要远远大于文化领域的其他机构,它所代表的文化很独特,代表着我国的皇家文化,集聚了最精华的文物、最优秀的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它的文化品牌和知名度是不可逾越的。这种自身的独特性也是故宫成功的独特依据。因此,文化领域其他机构要效仿故宫模式的话,还需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其次,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活化要充分结合时代特点,把新媒体、新技术、新的传播渠道、新的创业手段紧密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使其拥有更蓬勃的当代生命力。
    最近,有一家手机厂商联合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售价19999元的天价手机,引发舆论争议。魏鹏举认为,这有损故宫的文化形象和名誉。尽管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而且文化也可以为相关行业及其商品提升价值。但是一定要注意文创产品品相的对称性,并把握适度原则。如果把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结合故宫的名片和影响力进行推广,这符合品相上的协调性和适度原则,无可厚非。但是把作为工业制造品的手机炒作到两万元,确实欠妥。
    故宫应该爱惜、呵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有公信力和普遍象征意义的机构一定要把品牌形象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不可随意挥霍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过度透支文化品牌影响力,这很不明智。我们要用文化影响力做和它的形象相匹配的事情,比如非遗文化精品就特别需要通过像故宫一样的文化品牌来提升推广,这也有助于缓解其价值一直被低估的现状。
    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勿忘初心。利用现代传播等手段推出文创产品,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广被低估的和一度被忽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为了赚钱。天价手机的推出是让文化做了手机的陪衬,目的很明显是营利,而不是传播文化,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这其实也是文化传播、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中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噱头大于实质”的问题。我们不可以离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越来越远,应该要追本溯源,回到“文化之为文化”的根本,即特定人群生活在一起,大家共同遵守的一套价值观、自主模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往往仅把文化看成一种外在物质性、形象性的载体,其实文化更根本的东西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即使是喝着可乐,也能够对家长和长辈遵从孝道、心存尊敬,这就是真正的传承。相反,如果穿着汉服,却对长辈不仁不孝,那才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最大的悖逆和逆反。这就是我们要注重文化价值培养的原因。当然,如果能把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就更好了,但还是要更注重价值和内容,因为这才是最根本的。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好地去坚持“内容为王”。具体体现在对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坚守,对在全世界都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价值观的恢复和弘扬。我们要支持和鼓励这样的内容的出现和创造。形式可尽可能灵活,但是内容一定要符合中国伦理价值体系。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要从内容出发,形式可多元多变。
    3.G20杭州峰会上,一场美轮美奂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让全世界看到了杭州。
    2017年3月9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以一场名为《最忆是杭州》的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让1600多名京城乐迷大饱耳福,同时也正式开启了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2017年巡演之旅的精彩大幕。
    《渔舟凯歌》拉开音乐会序幕,锣鼓喧天的火热节奏奠定了音乐会的喜庆基调。此曲源于浙江民间乐种“舟山锣鼓”,20世纪50年代初流行于舟山、宁波等地,后经集体创作发展为经典民乐作品《渔舟凯歌》,螺号、云锣等乐器的特色音效共同营造出惊涛拍岸中的渔家风情。海螺声中。排鼓奏出似渔船开动的声音,鼓声铿锵有力、充满朝气,国乐团热情豪放的表演,响彻整个音乐厅,一幅渔民扬帆出海、撒网捕鱼的热情劳动情景在眼前浮现,迷倒了台下观众。
    随后出场的《古槐寻根》,引领听众梦回故里。引子仿佛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下行半音模进的小七和弦如梦如幻,各组拉弦乐器对节奏、力度、音色的控制高度统一,听得出每处细节都经过了精益求精的打磨,才将这个主题咏唱得如此深情。中段主题源自作曲家赵季平在平遥古城听到的民间社班演奏,他别出心裁地将吹打乐快板与两端的慢板叠置进出,造成两个梦境交错的幻觉。
    整场音乐会既有《渔舟凯歌》《西湖梦寻》《雪意断桥》等富有浙江本土人文特色的乐曲,又不乏《古槐寻根》《悲歌(江河水)》《延河随想》这类基于北方音乐的经典名作,还有《丝绸之路》、《今夕》这两部由青年艺术家近年谱就的新作。著名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乐团常任指挥吴强领衔,携手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著名二胡演奏家许奕,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金奖得主、古筝青年教师刘乐等,联袂献上了这一场听觉盛筵。
    此次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走进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以“最忆是杭州”为主题,用民族管弦乐恢宏、大气的音乐语言来彰显中国国乐艺术厚重的历史和悠远的底蕴,体现出了时代化、多元化和民族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弘扬国乐艺术的创新精神,唤起社会力量对国乐艺术的关注。
    在曲目选择上,国乐团精心遴选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力作,曲目既有传统风格又融合现代审美,独具江南意韵,充分展现了演奏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高尚情怀。在音乐呈现上,国乐团坚持运用室内乐训练方法培训每个乐手,通过各个声部的单独练习,校正音乐的节奏、音准,力求达到演出效果收放自如、细腻有加、层次分明、粗狂到位,散发出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
    乐团负责人杜如松介绍,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专场音乐会既全面展示了浙江音乐学院一年来的教学成果,又让社会领略了浙江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音乐中,观众们感受到那些或圆润、或低沉、或高亢、或悠扬的音色、音质,也可以感受到对祖国秀美山河的赞美,对哺育儿女的故乡深深的思念,对美好中国梦的无限追逐.在感受国乐文化带来的具有“江南风味”的经典雅韵的同时,唤醒积淀在中华人民血液中独特的中国情怀。
    4.在上海,通过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早已不是简单地背诵古诗词,而是用创新方式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逢周五放学后,经常会有复旦附中、行知中学、曹杨二中等学校的学生风尘仆仆来到市北中学,聆听“水云间词社”的讲座。“讲座其实也就一个半小时,但这些学生都兴致勃勃,一直会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负责人杜亚群老师介绍,虽然只是一个小社团,但校方却邀请了很多名家、教授、硕士、博士来给词社做分享,而这些学者也以高度的认真回报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满腔热忱。时间久了,周边学校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们也慕名前来,最初只是文学社里一苛分学生成立的词社,如今却成了小有名气的高中生古文爱好者小圈子。
    学生们还印制了自己的诗集《水云间短长亭》交流分享。老师起了“桃天杏闹”的头,大家各自发挥,续上“古道残垣梨雪傲”“翠蝶翩翩垂髻笑”“沙暖鸳鸯莺啼叫”……还研习古人名作,加上自己的评注。不少学生考入大学后仍和学弟学妹们一起作诗和韵。不少原先理科班的尖子生后来在考大学时都填报了文科专业。“是词社的浸润,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但其实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沪上许多中小学多年来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比如五爱高级中学每年坚持利用寒假组织高一学生编制一份以“国学文化”为主题的手工小报,宋词在学生们的笔下,化身成半遮面的吹笛少女,含蓄淡雅又意蕴悠远;青花瓷的介绍配上青花瓷的图案,古韵绵长;毛笔书写的“国学”二字,精气神十足,暗藏的双鱼图案,将太极八卦的道家精髓蕴含其中……通过“国学小报”的制作、评选,助燃了传统文化回归的火焰,学生在小报创作中进发的不仅是创作激情,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体悟。
    黄浦外国语小学的老师们会专门带孩子体验上海传统美食,买来上海的特色小吃话梅糖、梨膏糖、五香豆和炒米花,学生们尝得津津有味、听得认认真真,还自己用橡皮泥动手进行制作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四大金刚”,发挥奇思妙想改良制作春卷……学生们通过品尝、交流,了解上海小吃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上海小吃特有的美食文化。
    据悉,早在10多年前,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与市教委教研室就编印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教学指导意见”,并建立了一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在文化认同中将语言文字、革命传统、人文历史等融入不同学科,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不仅如此,从区级层面上,各区也以多种形式助推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浸润滋养。
    新开学,闵行区的中小学师生们就欣喜地收到了一份“2017闵行区传统文化教育菜单”,3月沪语大赛、4月戏曲鉴赏展演系列活动、5月优秀童谣传唱和古诗词吟诵活动、6月学校少年宫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展示活动、7—8月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展示活动、7—9月传统文化知识竞答和探访活动、10月“传统体育进校园”系列活动、11月小学生和中学生现场书法活动、12月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成果展示和表彰……每个月学校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唐女士的孩子在闵行区实验小学就读,她高兴地说,孩子现在不仅能诵读不少经典诗文,更对许多传统文化典故如数家珍,“看到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内心深处的兴趣和热爱,很欣慰”。
    杨浦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不遗余力。多年来,一方面将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纳人教师培训课程,开设“经典诵读试点校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师诵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班”;另一方面,通过“诵经典、写经典、讲诵典”系列活动,组织书法名家进校园、书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小学识字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研讨、中学写字与古诗文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讲述文化经典,宣传汉字之美,开启儿童智慧,传承中华文明。每年一度的“班班有书声”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迄今六届的“汉字节”,让汉字的音韵意蕴美深入人心。区域层面,结合创智课堂的建设,逐步形成特色学校探索文言教学的系列研究。以特色课程带动学校特色,成为古诗文教学和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吕志峰表示,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最忌“一阵风”,而上海中小学多年来坚持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搭起了通往传统文化精髓的心灵之桥,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接触传统文化,更有机会在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开阔视野,领悟传统文化中广博精深的内容,而优秀师资和上海招考改革更重视综合素质,也为孩子们能真正有时间、有机会亲近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与信人者,必先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越发重要,也更为根本。只有文化自信了,才能更有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有定力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给定资料5”提到:“只有文化自信了,才能更有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有定力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给定资料的思考,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深刻;
(2)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以文化自信提振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三个“更”字,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道路决定命运,理论指引方向,制度提供保障,但三者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我国文化积淀深厚,影响广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有力量之源,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让道路自信更有动力。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偶然,是我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决定的。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中国道路以现实文化价值。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源头,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才更有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让理论自信更有理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裂自身的文化传统,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正是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暗流涌动,极个别人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主张全盘西化,恶意亵渎和抹黑民族英雄,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理论自信,是对真理的理性信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给予错误思潮有力回击。 坚定文化自信,让制度自信更有保障。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主义和八股教条进行猛烈抨击,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创造了条件。从“五四”运动起,民主与科学开始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种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领导广大人民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构,在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如今的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光大,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也是制度自信的有力保障。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优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着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增添了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道路自信提供发展的土壤,才能为理论自信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才能为制度自信注入创新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三个自信”提供历久弥新的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底气。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Ur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选调生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