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admin2023-01-13  26

问题 请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选项

答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体会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设想: 1. 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2. 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自;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症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请你对这两幅图景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极为宁静,没有现实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缥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轻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让人想到“(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和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正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2.“江南采莲图”中有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景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作者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无法越出的牢狱。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 (二)有人认为,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现实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着清洁高雅,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洁淡雅、自由和谐、静谧朦胧,它显然已经渗入了作者浓浓的内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而不是纯粹的真实的存在。钱理群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他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发的理想世界。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 教学反思: 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达的深度,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钱理群教授所说“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如何区分“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理解“荷塘月色”对一代知识分子的潜在的深层意义,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也是绝对不可以轻轻绕过的,因为这才是课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课时对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时间、内容、格调上的割裂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理解这种“冷”与“热”,阳光与阴影的交织,正是一个在社会和生活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这样紧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现实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感受朦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笔背后的那个欲求超脱而不得的苦闷的灵魂世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u8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