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

admin2018-03-18  66

问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竞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呜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认认真真有计划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学段“阅读”中相关的要求,确定《往事依依》的教学目标。
(2)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作者蕴含的感情。

选项

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②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过程与方法: ①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时注意圈点勾画。 ②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找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③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④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提问: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分析: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①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④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⑤段)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 ①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②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2.体会描写方法 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 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分析: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台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3.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P1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