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在一起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甲只借款给债务人乙10万元,而次债务人丙欠乙 20万元。由于乙还有其他债权人催债,急于要钱,遂向丙提出起诉,要求丙归还自己另外的10万元。关于此案,你认为法院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在一起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甲只借款给债务人乙10万元,而次债务人丙欠乙 20万元。由于乙还有其他债权人催债,急于要钱,遂向丙提出起诉,要求丙归还自己另外的10万元。关于此案,你认为法院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dmin
2013-03-31
39
问题
在一起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甲只借款给债务人乙10万元,而次债务人丙欠乙 20万元。由于乙还有其他债权人催债,急于要钱,遂向丙提出起诉,要求丙归还自己另外的10万元。关于此案,你认为法院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法院应该同案一并审理,这样有利于一并解决纠纷
B、乙应该另案起诉,但是基本上法院还有管辖权,所以可以一并审理
C、乙应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另案起诉,但是在代位权诉讼审结前应先中止
D、在代位权诉讼没有审结之前乙不能另行起诉,否则甲的权利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答案
4
解析
根据《合同法解释(一)》第22条的规定:“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对超过债权人代位请求数额的债权部分起诉次债务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诉。债务人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债务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在代位权诉讼裁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前,应当依法中止。”可见C正确。需要说明的是,乙诉丙和甲诉丙完全是两个不同之诉,不应合并审理,即使在实践中管辖法院通常是同一所法院也是一样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CR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一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一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某县人民法院一审以抢夺罪判处甲有期徒刑3年。一审宣判后甲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县人民检察院未提出抗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罪名认定不当,量刑过轻,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应判处有期徒刑8年。市人民法院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某市人民法院在审理汪某,樊某、翟某共同抢劫和张某窝藏一案时,依法做出如下判决:汪某系抢劫罪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樊某亦抢劫罪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判处罚金2万元;翟某系抢劫罪从犯,罪行较轻
结合犯罪构成理论以及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依《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关于上诉的各种情形的处理,正确的是哪项?
吴某因投资失败,急需用钱,遂将侄子骗到外地,然后假称孩子被绑架,要求赎金30万元。吴某的姐姐非常害怕,将30万交与吴某,让其交与“绑匪”,并嘱其不要报警。吴某的行为构成:
某强奸案的审理过程中,辩护律师出示、宣读了一份其本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向证人甲调查的谈话笔录,证明强奸案件发生时,被告人与证人甲在一起看电视,没有作案时间。辩护律师还向法庭提交了案发之前,被告人向被害人寄送的信件。下列关于本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些?
有关本案中行政复议的参加人、复议机关说法正确的是()。本案中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
某超市保安人员怀疑顾客李某在超市有盗窃行为,于是将李某领到经理办公室扣留并搜身,要求其交代犯罪事实,这种做法违反:
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的判断,下列哪项说法正确?
甲于2007年6月与乙合谋共同诈骗李某30000元,甲、乙平分各得15000元。在审查本案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在2001年3月间诈骗张某4000元而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犯罪事实。关于甲诈骗金额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随机试题
患者,女,46岁。头晕无力,胃脘部坠胀不适已1年余,近1周加重。伴少气倦怠,面色萎黄,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x线检查见胃下垂。临床辨证是
男,28岁。牙龈疼痛,自动出血3天。检查:腐败性口臭,多个牙的牙龈乳头尖端消失变平,下切牙的龈缘虫蚀状坏死,有灰白膜覆盖。如果明确诊断,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的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债券到期收益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实际价值。
投资期分析把债券互换各个方面的回报率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具有确定性风险的是( )。
以下选项中可以作为保证人的是()。
某甲向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10000元。甲以这10000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000元,其中2000元为其劳务管理费用成本。一个月后银行发现了多付款的事实,要求甲退回,甲不同意。下列有关该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始终贯穿其中的是()
下面关于虚函数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WhichofthefollowingfactorsdoesNOTcontributetotheformationofnewpronunciatio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