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节日过后,随着子女们陆续离开父母身边,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问题浮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空巢老人”。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

admin2014-08-26  41

问题 给定资料
    1.节日过后,随着子女们陆续离开父母身边,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问题浮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空巢老人”。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据201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也达到了38.3%,而在北上,一等大城市中,这个比率已经超过了2/3,数字十分惊人。N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Y说:“‘空巢老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与西方相比,我们的老龄化速度太快,而现在的情况还没有让我们有足够的体会,等到2020年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就会感受到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真正压力。也就是说,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们步入老年时,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无遗。”“我们对‘空巢老人’的体会,要比西方明显得多,这跟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社会的变化非常迅速,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空巢现象’就已经发生了。”Y教授表示。近年来,农村“空巢现象”要比城市“空巢问题”更为突出。Y教授介绍道,现在中国存在2亿农民工,直接造成农村“生孩子越多,老龄化现象越严重”的情况。“现在中国农村是‘四化’并存,指的是年轻化、老龄化、女性化和残疾化。特别是其中的‘空巢留守老人’,目前全国农村大概有4000多万,占到全体农村老人的37%,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空巢老人”的现象如此严重,是否足一个必然的现象?Y教授认为,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寿命延长,而同时人口的流动性和竞争压力也在增强,年轻人自发地选择离开家庭来应对竞争,从前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如果给年轻人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对众多独生子女家庭而言也相当不现实,很多年轻人对于“空巢老人”的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当农村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留在身后的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老少妇孺。2011年4月初记者在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浙江等地农村采访发现,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前不久,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星村杨永波的老伴患了腰椎问盘突出,在阜阳市动了一次手术。老杨在医院陪了20天,心里一直没着没落的,一会儿担心老伴、一会儿担心家里。“现在农村就这样,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就剩老人,一旦有个人生病了,有人陪护,就没有人看门。”71岁的杨永波有两女一子,成家后便远赴杭州打工。十几年里,子女们过年回家团圆、年关扛包出门,长的待上一周、短的待个三天。老杨心疼却很能理解:“都是为了生活,不容易。”守着家、守着田、守着孙子,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田里、集市上溜达,中午跟人聊聊天、打打牌,晚上看一会电视,8点半睡觉,生活很“规律”。老杨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颍州区三星村、胡庙等地采访时,记者很少碰到年轻人,像老杨这样的“空巢老人”却很多。“但凡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全部出去了。”胡庙居委会的刘书记坦言:“我们村27个村民组,5380多人,外出务工者占了一半多。留下的都是老人,他们现在不得不自己操持农活,料理家务。下田干活的,几乎也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而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达到了260万人。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接触的所有采访对象,虽然大多年事已高,但都忙碌在田地中、集市里。“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为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宿州市灵壁县杨疃镇大余村村民刘贺军说。记者从安徽省老龄办了解到,相关部门曾做过预测,到2020年,安徽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77.5万,全省“空巢老人”预计将达到942万人。“届时,农村‘空巢老人’将占到不小的比例。”安徽省老龄办专职副主任侯世标说,过去在农村经常能看见四世同堂的温情,如今越来越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空巢老人”因为传统的分家观念、对于土地的眷恋等,很少对子女提出太多要求。
    3.李老伯今年69岁,虽然已是儿孙满堂,但是满屋儿女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儿子不会种田,也吃不得苦,所以总在城里“打游击”,每年挣的那点钱只够养活他们一家四口,两个孩子上大学还是助学贷款;小儿子倒是种了几亩地,一年的收入也高不到哪儿去。何况小儿媳还有慢性病,需要经常吃药治疗;几个姑娘也指望不上,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没有赡养娘家父母的义务。她们能带点礼物回家看看,帮忙做点家务和农活就算很有孝心了。儿女们的小日子不太宽裕,自然就无法给李老伯提供晚年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李老伯一生是个好强的人,老伴过世后,他不愿意成为儿女们的累赘,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后,他选了半间破厢房作为自己独居的住所。决定以后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整天拉着一辆板车走街串巷收购破烂废品维持生计。由于多数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的对象,如果儿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很多有家、有儿女的老人没人管,生活状况反而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仅2010年,某乡镇法庭就收到59名农民控告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诉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愿意与不孝子女对簿公堂。毕竟他们心疼孩子也怕丢面子。有些官司打赢了,可老人与子女的亲情却随着判决书的到来而荡然无存。
    4.一个老旧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晒太阳,还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们的是属于自己的一张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小衣柜。这是很多乡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场景。老人们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费”在这里养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电视、聊天、打牌。虽然没有亲情,但让老人们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时还能有人照顾。家庭养老和集体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战。养儿防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备供养能力等。若是子女无心赡养或无力赡养,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凉。近年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这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难题之外,还要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等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五保供养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养对象的供养经费主要由县、乡、村承担,保障标准低、资金缺口大、地方财政兜底难等仍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只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养.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处境愈发困窘。乡镇敬老院正日益成为部分农村老人向往的最后归宿。但是,据民政部统计,全国有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相当于中国每1000名老人才有15个养老床位。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设施较差等原因,会让部分农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为“奢望”。
    5.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老年人作为疾病的高发群体,特别是罹患大病、重病、急病时,不在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内的高额医药费支出成为了他们的沉重负担。家住哈尔滨市的“空巢老人”刘超文今年81岁,在做了直肠癌改道手术之后,常年需要人贴身照顾。他的身上总是挂着一个塑料袋,方便随时接收身体的排泄物。老人的病一直依赖药物维持,而他83岁的妻子王玉环也由于患有高血压需要经常服用降压药物。两个儿子都已下岗。和老人分开生活已整整20年。“一个月的药费就需要600多元,这些不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药费支出成了家里的沉重负担。”王玉环告诉记者,每个月一拿到退休金就先买药,再买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剩下的钱才是这个月的生活费。哈尔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居民医疗保险科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参保居民在定点医院住院所发生的符合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可按比例给予支付。除此之外,进行恶性肿瘤放化疗、重度尿毒症的血液(腹膜)透析治疗等需要门诊治疗的,可在定点医院门诊治疗,所发生的符合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按比例给予支付。而记者了解到,不少老人非住院期间的药费支出并不在此报销范围内。据哈尔滨市香坊区六顺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办事处现有居民21660户,其中“空巢老人”家庭799户。在“空巢老人”家庭中,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共有96户。还有一些“空巢老人”家庭尽管不在这一范围内,但由于退休金等收入有限,加上医药费、生活费过高,实际生活也很艰难。这样的“空巢老人”家庭占到全部“空巢老人”家庭的50%。
    6.2010年,我国进行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老年法》此次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此消息一传出,随即在网络、在民间引发了一场亲情回归的讨论。对此,Y媒体邀请X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对此进行了讨论,下面是节选的访谈记录:
    主持人:“近日,新老年法草案向社会公布,新修订的老年法强调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重点突出了‘社会照料’等内容,新修订的老年法如何来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G教授您好!”
    G教授:“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主持人:“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这次新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引起了许多人的热议,我们来了解一下。”(播放短片)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法院予以立案审理。这条规定列入法律之后,可以说引起了民众广泛热议,人民网调查数据显示,有65.4%的人表示“赞成”,20.6%的人表示“没必要”,14.0%的人表示“无所谓”。
    市民:“我认为列入法律挺好的,对于空巢老人来讲,心灵上是一个抚慰安慰。对于不孝敬父母的子女来讲,则起到一个督促作用。”
    市民:“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然而在当今社会,物质基础的丰厚与孝道文化的缺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追求自身物质享受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了对父母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年轻一代在激烈竞争之下,一些人自私、突出自我,只求向父母索取,不言感恩;只求继承父母的财产,不愿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对于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孝道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网友“陌上尘”:“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蜗居在外。我们拿什么常同家看看?”
    网友“西雅水滴”:“后悔嫁的远了!我家没车,从车站转车回一次娘家就得5个小时,再带着4岁的孩子,孩子也受不了呀!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爸妈,我心疼呀!”
    主持人:“敬老爱老,常回家看看,其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对此您怎么看?”
    G教授:“用立法的形式本身规定让子女经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否妥当,我觉得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通过这么一项拟修订的草案,能够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那么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和具体的政策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我还想说明,由于法律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涉及亲情领域中的问题的时候。因此,我们在通过修订新法案的时候还要关注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呼声和声音,既要照顾我们的传统,同时也要关注这个法案一旦通过以后它所能够产生的文际效果。”
    主持人:“不经常回家看老人,要得到法律的制裁,要追究你的责任,那怎么界定这个时间界限?”
    G教授:“这个问题是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士,他们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法律,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明确规定子女一年必须回家看几次,这样才有实践性。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具体操作。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又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个人认为,每年规定一到两次比较合适,比如中秋、春节,这是个比较符合实情的状况。还有一个问题也十分重要,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两方面的家庭需要照顾,所以在时间界定上,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主持人:“这次新老年法草案中提到了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您认为目前咱们居家养老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完善?”
    G教授:”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层面,强调社会照料要进家门,养老机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主持人:“我们在短片中也看到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除了在精神上需要慰藉之外,生活上更是需要有人来照顾,儿女不在身边,社区关爱显得尤为重要,您认为社区养老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G教授:“居家养老要靠社区养老来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社区要有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场所。”
    主持人:“现在志愿者基本上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力,但是,在目前志愿者又比较短缺、服务方面也不够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将社区养老更好地开展,您有何建议?”
    G教授:“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自治组织、养老机构要在社区里搞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文化活动设施,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要在社区里开展起来。”
    主持人:“老年法草案中提出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都有哪儿种?”
    G教授:“养老机构目前有三类:一类是国家办的,就是福利院、敬老院,解决一些贫困老年人的问题,国家履行救助的职能。还有一些民间办的非营利的养老机构。最后一类是经营性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一些生活质量要求比较高的老人,子女花钱将赡养的义务转移到机构里,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主持人:“许多老人不愿去敬老院养老,他们认为有儿女,生活不习惯,不愿离开自己居住了半辈子的地方,总之不太愿意去敬老院,对于老人的这些想法您怎么看?”
    G教授:“这是老人本身的观念问题。他们排斥进养老院,主要就是面子问题,其实也不是大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首先要不断完善养老院的服务功能。我们缺乏足够数量的养老院,而且,社会在宦传养老院的时候,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来宣传养老院。这让大家认为,进入养老院的都是孤独的、没有亲人的老人。解决的方法是,首先我们要把现有的养老院办好,同时不断完善它们的功能。要给孩子增加老龄化社会的教育课。要他们了解社会是如何关爱老人的。”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6,以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引发的社会热议为主题,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语言顺畅;800—1000字。

选项

答案参考范文 从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说开去 目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进了修改草案。此消息一传出,举国哗然,在很多人看来,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可谓咄咄怪事。且不论公权力干预公民私人空间是否合理,单就做人的基本伦理而言,回家看望父母也是人之常情,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靠一部法律来维系,使得伦理道德法律化,似乎显得多余而又尴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揣测立法者的意图,我们不难发现其良苦用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渐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67亿老年人,而在这些老年人中有一半与子女分居而住,使得这些“空巢老人”不仅日常生活困难重重,精神生活更是孤苦寂寥。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靡大江南北,“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是传统孝道的朴素表达,更是众多“空巢老人”的最大期盼。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不仅是对传统孝道和当代法治精神的有力彰显,更是基于维护老年人权利和督促儿女关怀父母的综合考量。诚然,用立法形式规定让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出发点固然是有益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但如何有力地施行还需要更加缜密的考虑。 “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小国寡民的封建社会的孝道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却只能是一种理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年轻一代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迫于生计,远离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都不得不为了生计蜗居在外。我们拿什么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如果政府部门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则可能不仅无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更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合力。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政府投入,建立起更加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其次,正视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价值,以此为契机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使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同时,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模式。 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孝文化,使每个做子女的更加深刻地体会“孝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使每个子女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每个人都将老去,而我们每个人部期望在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而非空守“巢穴”。我们相信,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我们倡导孝道价值观,探索如何更好地养老的开始,而非结束,在此基础上集各方之合力,建立更加科学的养老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才是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目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VOl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