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的论战

admin2018-07-12  41

问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的论战

选项

答案 1935年到1936年,中国的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论战的双方主要是以十教授为代表的本位文化派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同时全盘西化派内部也存在争论。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认为中国文化在古代曾经大放异彩,但在近代逐渐走向了衰落;要使中国文化复兴,必须从事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然《宣言》只是泛泛地说要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来建设中国文化,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同时,《宣言》的发表与广泛宣传也有一定的政治背景,符合国民党的意识形态要求。 《宣言》这一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与五四运动以来思想界的主流基调不相符合,所以遭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激进反传统的姿态,倡导全盘西化之说。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大多是糟粕,而西方文化则大多数是精华,中国应该抛弃传统转而学习西方;中国的传统在当下不是失去了,而是保留的太多,以至于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未来的出路,必然依赖不断的西化。 但是,至于如何西化,在全盘西化阵营里又有不同的看法。陈序经是最坚定的“全盘西化”论者,主张应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整个西方文化,而不是部分。胡适也主张全盘西化,但认为由于文化惰性的原因,其最后的结果会有一种折中的倾向;他建议,以“充分西化”代替“全盘西化”的说法。 这次论战的深度无疑超过了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论争,众人已认识到文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集合体;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有了全面的认识,除少数人外都能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复杂性;而且,有人主张以“现代化”的说法来代替“西化”和“中国化”,并对“现代化”和“西化”作了初步的界定和区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eX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