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
admin
2015-04-22
54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
(1)简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中的物理关系”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中的物理关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定律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科学技术方面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2)根据预设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采集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奥妙。 (2)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1.早晨我们照镜子整理衣装时,看到镜子中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当你与镜面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看到镜中的像的大小好像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判断对吗? 情境2.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可以倒映出山的“倒影”,这个像是倒立的吗? 情境3.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的大小、以及连线有什么关系?你如何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1.像和物体的大小不等。 猜想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但会随着距离的变化,像的大小也会引起变化。 猜想3.像是实像,是倒立的。 (三)实验器材准备 玻璃板一块、平面镜、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火柴、 (四)实验设计 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1.像与物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探究2.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探究3.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探究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 (五)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实验探究 学生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 提出问题:实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物体的像,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 学生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 2.设计实验数据分析表: [*] 提出问题:在上面的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我们为什么却能看到平面镜后面好像有蜡烛? 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平面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介绍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做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3.实验结论:(由学生整理完成)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分析论证成像特点: (1)利用“对称法”画出蜡烛的像。 (2)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蜡烛的成像光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虚像的特点。 (六)课后作业与信息收集 1.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总结虚像的特点。 2.收集平面镜成像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nJ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在学生学习了“脊椎动物”内容后,某教师为了讲清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特征,设计了以下板书。表中的每个空白就是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填写。问题:简单谈谈运用板书技能应遵循的原则。
下列不属于教学基本语言技能要素的是()。
下列实例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
如图所示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那么处于BC段有关肋间肌、膈肌、胸廓、膈顶部所处于的状态是()。
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开始试着练习做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随后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依
某科学工作者为探究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首先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西红柿植株,平均分为7组,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测定CO2的浓度,12h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不
科学家为了证明某一观点先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1)破坏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停止发育,不能发育成成蛙;(2)在饲养缸的水中放人甲状腺激素,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成成蛙。这两个实验可以证明()。
图3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回答: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使用的培养基
随机试题
自动调节系统环节之间有3种基本的连接方式:串联、并联和反馈。
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紊乱以下列哪种最为多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骨髓穿刺的目的是
下列要求,属于通用型设备采购招标对投标人的具体要求的有()。
某施工企业欲引进施工工艺,预计年工程产量为10000m3。甲工艺的年固定成本为500万元,单位工程量变动成本为200元;乙工艺的年固定成本为600万元,单位工程量变动成本为120元,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包括()
《____________》是清初剧作家洪异所撰,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暨南大学2017)
WhentheAmericaneconomywasrunningfulltilttwoyearsago,fewplaceswereasbreathlesslydelightedasSeattle.Itsportwa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户访问网络的界面是______。
A、 B、 C、 C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