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
admin
2021-04-06
40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任务: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模拟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其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 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采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 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住于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全体:(掌声)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投影仪 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采研究学习课堂上老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 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 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 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 全体:像逐渐变小啦。 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 生1: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 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全体:像逐渐变大了。 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 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 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将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 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 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 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2.放大镜 师:接下来请大家把手中的放大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用水滴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时,字也被放大了。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吗? 生:放大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像。 环节三: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它们的成像规律吧。(板书) 生: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题做一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rJ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某教师“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片段:(1)问题情境创设: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么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2)出示资料,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
在讲解“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教师截取了《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个片段,在课堂上放映,该教师利用的是()。
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兔是一种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下面是有关兔的实验。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实验步骤:①取两组性别与年龄相同、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
兔是一种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下面是有关兔的实验。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实验步骤:①取两组性别与年龄相同、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
在进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然后分析不同血管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属于()。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问题: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
材料:下面是某初中生物教师编制的客观题试题:一、单项选择题①植物根部通过根毛吸收而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进入植物体内后通过()运送到植物的枝、叶、花和果实。A.导管B.筛管C.细胞间质②植物的繁殖器官是()。A.根、茎、叶B
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丰富学习资源,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塑料瓶、气球、塑料管、橡皮膜等制作了膈肌运动的模型。该模型属于()。
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单细胞生物”的部分内容标准如下:具体内容活动建议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观察某种原生动物(例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七年级下
随机试题
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同药物是
65岁,绝经12年,出现间断性阴道少量流血20天,伴双乳胀痛。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较多,皱襞弹性良好;宫颈光滑,外口可见透明分泌物栓;子宫正常略大,活动良好;左附件区可触及扁椭圆实性肿块(8cm×6cm×4cm),活动度较大。分段诊刮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复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肌肉缺少
2007年4月,中国东方公司同美国西海岸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如果合同履行出现争议,则双方应当将争议提交伦敦仲裁机构仲裁解决。东方公司收到货物以后,发现西海岸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的约定,遂于2007年10月10日向中国某人民法
砂井法和砂桩法是地基处理的两种方法,下列陈述不正确的是( )。
“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家庭私事,别人无权干涉。这是以下哪一种儿童观的典型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普及性、发展性.
被告人,赵某,男,45岁,2001年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卢某,男,42岁。被告人赵某系某建筑工程公司(私营公司)招聘的民工,在公司中负责看护施工现场存放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卢某为无业人员,与赵某为同乡。卢某见公司对施工现场的建
UML中的【3】图的主要作用是陈述活动与活动之间流程控制的转移,其作用类似于流程图,然而与流程图不同的是其支持并行行为。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