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
admin
2021-04-06
42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
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任务: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模拟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其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 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采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 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住于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全体:(掌声)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投影仪 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采研究学习课堂上老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 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 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 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 全体:像逐渐变小啦。 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 生1: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 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全体:像逐渐变大了。 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 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 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将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 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 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 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2.放大镜 师:接下来请大家把手中的放大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用水滴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时,字也被放大了。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吗? 生:放大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像。 环节三: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它们的成像规律吧。(板书) 生: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题做一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rJ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DNA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教师在上“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前,安排学生课前通过收集报纸、纪录片等有关环境被污染,绿色植被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
已知在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上G+C占50%,A占24%。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为()。
图2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中,某教师安排了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实验过程如下:(一)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二)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即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三)制
根据提供的材料,按要求完成设计。某版本教材中有如下活动设计:环境中植被类型不同,蒸腾作用的程度有所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三种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4~6人。活动目标:①学会用干温计测量裸地、草
材料:某学校生物任课教师拎着一篮子土豆进入教室,墙边放着一大堆天平、杯子、刀具、小烘箱之类的器具。教师要求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科学的方法说明土豆皮的功能,并写出研究结论。随后,任课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开展团队合作研究。有一个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②制作无菌平板;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
对于蓝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随机试题
Portugueseisquite______Spanish.
男性,65岁。半年前体检X线无明显异常。刺激性咳嗽伴血痰1个月,近10天来呼吸困难。查体:气管左移,左胸廓下陷,叩实音,管状呼吸音,心界左移。胸片示左胸均匀一致的致密影,胃泡影上移。确诊后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男性,30岁,40分钟前骑摩托车撞伤,急送来院。神志朦胧,烦躁不安,四肢乱动,呼吸困难,咯血,口鼻均有泥沙夹血外溢。左侧胸腹部、左大腿严重擦伤、肿胀,左大腿大面积瘀斑。来院时,可首先排除的损伤是
A.滋肾润肺,补脾益气B.补肾清肝,明目,利尿C.滋阴补血,生津润燥D.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E.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鳖甲的功效是
对于停、缓建工程的工程档案由( )保管。
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包括()。
2003年5月30日对某一生日是1994年2月8日的儿童施测WISC-CR,其实际年龄是()。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使用VisualFoxPro的菜单设计器时,选中菜单项之后,如果要设计它的子菜单,应在结果下拉框中选择( )。
Nooneshouldbeforcedtowearauniformunderanycircumstance.Uniformsaredemandingtothehumanspiritandtotallyunneces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