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试论犯罪既遂的认定。(2011年一法专一第35题)
试论犯罪既遂的认定。(2011年一法专一第35题)
admin
2019-05-29
25
问题
试论犯罪既遂的认定。(2011年一法专一第35题)
选项
答案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事实。 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关于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在理论上有如下三种主张: (1)结果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造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结果。据此,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没有造成刑法规定犯罪结果的,属于犯罪未遂。 (2)目的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达到了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据此.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没有达到行为人犯罪目的的,属于犯罪未遂。 (3)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完全具备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据此,犯罪行为没有完全具备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属于犯罪未遂。 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 犯罪既遂的形态。 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犯罪既遂的形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实害犯。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实害后果,才是该罪的既遂。典型的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 (2)危险犯。危险犯的特征是只要发生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即为犯罪既遂。典型的如破坏交通工具罪、放火罪等。 (3)行为犯。行为犯的特征是犯罪行为实施到一定程度即构成既遂。只要实行了某种犯罪行为,就是该罪的既遂。典型的如非法拘禁罪、绑架罪等。 认定既遂,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即主要根据分则条文的具体规定来认定。既遂认定属于分则问题,应当个案掌握。成立行为犯、危险犯的既遂,往往不以犯罪人达到犯罪目的或者造成特定的危害结果为必要。因此,以犯罪人达到犯罪目的或造成特定后果为判断既遂标准的观念是片面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tk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诉讼时效中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刑罚的执行,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北京市政府定于12月31日晚在鸟巢举办全世界最大的烟花爆竹迎新会。甲为了观赏方便,于9月1日与乙签订租赁合同,约定以20万元一夜的价格租赁乙位于盘古大观30层的房屋一套(紧邻鸟巢)。不料,市政府于11月1日发出公告,为了防治雾霾,取消该活动。对此,下列说法
某温泉旅游胜地村委会主任选举时,温泉度假村总经理姜某许诺给他投票的选民可以获赠温泉度假村门票10张,并为谋求镇政府支持送给镇长温泉度假村VIP钻石卡一张(价值10万元)。对于姜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关于货币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交警甲在婚宴上喝了一杯白酒后,开车回家。在路上觉得头晕,就将车停在附近学校停车场中,结果在倒车入位时,操作失误将一辆法拉利撞报废。甲赶紧用随身携带的酒精检测仪进行测试,发现血液中酒精含量已达85mg/100ml,赶紧去买了几瓶矿泉水,喝下后用冷水冲脸,回到
我国《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请分析:该条规定的是何制度?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请分析:(1)该法条规定的是什么权利?该权利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在刑法分则条文中不直接叙明犯罪的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犯罪行为所违反的其他法律、法规的罪状形式是()
随机试题
行针的手法中,弹法的作用为
A.将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脂溶性或不溶性骨架材料中B.将药物制成油溶液型或混悬液型注射剂C.将药物包裹在多聚物薄膜隔室内,或溶解分散在多聚物膜片中制成D.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恒速释放药物E.通过黏附、漂浮或膨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中释放
某承包商于2013年11月1日同客户签订建造一栋大楼的合同,工期大约16个月。合同总造价4500万元,2014年12月31日工程完成程度为90%。2013年底已确认的合同收入为450万元,则2014年合同收入为()万元。
根据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以汇兑方式结算的款项中,汇款人可以申请撤销的是()。(2014年)
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土地增值税的增值额。()
在建设中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突出的价值取向是: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某研究拟考察三种教学方法对两种认知风格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
甲系某县民政局干部,负责防汛款的管理分配工作。2004年5月,其友乙(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因经营不善,向甲提出能否由甲将手中的防汛款30万元暂时借用周转一下,以解燃眉之急。甲要求乙务必在3个月内归还,同时利用职权将30万元防汛款转到乙的公司账户上,双方签
Themostinterestingarchitecturalphenomenonofthe1970’swastheenthusiasmforrefurbishingolderbuildings.Obviously,this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