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针对这些规律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

admin2019-04-10  23

问题 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针对这些规律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

选项

答案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而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进行的。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科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就每一项素质来说,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四是从人的总体发展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是呈波浪型向前推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3)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着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萌发着后一阶段发展的新质。如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根据不同标准提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这些理论都认识到心理的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也要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教育的阶段应该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4)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个体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身上,也表现在群体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区生活环境下生活的儿童群体,其发展水平、表现方式也会呈现出群体之间的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 (5)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f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