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B NO.21-25】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

admin2019-04-11  17

问题 【2016上海B NO.21-25】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找答案。
    今天,托马斯.塔尔海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名社会心理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这些彼此差别的文化,部分来源于滋养它们的谷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小麦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水稻种植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行,可能持续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且在两种情况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
    以水稻种植为例,它要求农民之间通力合作。巴黎高等农艺科学学院农业系的奥利维耶解释说:“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农民之间首先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致,以避免这家排水涝了那家的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的需要就会促进该地区集体主义价值的增长。“当人们需要别人帮他获得‘每日的面包’时,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并且学着妥协。”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者理查德.尼斯贝特总结说。
    相反,小麦文化从2000多年前起就引入了畜力辅助耕种,并不太需要耕作者彼此间这样的合作。于是这种农业方式允许更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萌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超越个人的农业行为,发展成为文化准则,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相对立的价值接下来导引出欧美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第二项区别.这一次涉及思维方式。
    欧美人这边,个人主义助长了分析的思考方式:将属性归于物体,以便将它们从背景中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而东亚这边,集体主义推进了更为整体的思考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围绕关系而非类别、围绕系统而非物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思考方式,表现出对背景的更多关注”,理查德.尼斯贝特描述道。
    一个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他是这个背景中相互依赖的元素之一,那么他就很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周遭的物体和事件。”黑兹尔和北山忍于1991年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道。与之相对,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境,强调其专有属性。
    这个理论假设再次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正是自然决定了粮食作物,乃至我们的思想。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
根据文意可知,“个人主义”与思维方式的联系在于:

选项 A、个人因为经常意识到自己是更大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从而也习惯以同样的方式观察世界,那就是分析式的推理
B、个人因为习惯于给自己的存在赋予更大价值,从而也习惯将事物脱离其背景来加以观察
C、个人因为经常意识到自己是更大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从而也习惯将事物脱离其背景来加以观察
D、个人因为习惯于给自己的存在赋予更大价值,从而也习惯将周遭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考察

答案B

解析 由第10段可知,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更大集体中的一个成员是“集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排除A、C。由“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境,强调其专有属性”可知,D项的“联系起来考察”与此相悖。本题选B。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wvs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行测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