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内容标准为: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凸透镜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内容标准为: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凸透镜成
admin
2016-02-26
40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内容标准为: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选项
答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凸透镜成像”实验的仪器,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有团队精神。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教师要求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教师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用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相机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用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用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板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师: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一)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提问:(1)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后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2)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学生讨论回答: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二)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三)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υ(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抒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f时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若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若物距增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3.取两只老花镜片(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镜片看前面的物体,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3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GJ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一个由草、野兔、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图2中能反映野兔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减半发生的时期是()。
材料:在“开花和结果”一节课的教学中,某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从花店购买的月季、百合、康乃馨、勿忘我等鲜花,接着又让学生分享各自带来的鲜花的照片,然后教师又使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不同类型花的图片和花展视频,整节课学生处于花的海洋之中,这是一节五彩缤纷的花的展示
材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一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某教师根据课标中要求和学情分析,拟采用科学史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同时确定本节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如下:a
某同学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如图1,处于分裂中期的是()。
材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前一节生态系统概念、范围、结构的基础上,先给出一个十分有趣的素材“问题探讨”——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一个荒岛上,除了饮用水、一只母鸡,15kg玉米,没有其他的任何食物。讨论: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
关于蝗虫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某同学将液体培养基中的酵母菌接种到固体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菌落分布如图4,正确的是()。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请针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
《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首先通过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植物细胞和动
随机试题
试述抗战前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男青年腰椎骨折后走路正常,大小便失禁,应考虑
患者,男性,26岁,左下第一磨牙咬合面深龋伴可复性牙髓炎。治疗用的材料是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消失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紧接着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不到1个月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
企业取得的下列政府资源,不属于政府补助的是()。
试指出OSI所包括的三级抽象及各自的具体内容。
古代人看到龋齿的形态和被虫蚁啃噬后的木材很相似,他们推断,在口腔里有一种叫做“牙虫”的虫子,像白蚁啃噬木头那样侵蚀我们的牙齿。很可能是因为白蚁的危害曾经遍及全球,这一理论出现在所有的古代文明里,包括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设f(x)∈C[a,b]且f(x)为单调增函数,若f(a)<0,,证明:存在η∈(a,b),使得
Manyinstructorsbelievethataninformal,relaxedclassroomenvironmentis【C1】______tolearningandinnovation.Itisnotuncom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