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母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装帧精致的小书,翻开来,便不由地沉了进去。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不带韵脚,却诗意盈盈。字里行间似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恰“好像那傍晚的宽宏大量的和平,覆盖着日间的骚乱一样”。当时是什

admin2019-01-07  25

问题     记得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在母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装帧精致的小书,翻开来,便不由地沉了进去。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不带韵脚,却诗意盈盈。字里行间似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恰“好像那傍晚的宽宏大量的和平,覆盖着日间的骚乱一样”。当时是什么日子?岁月刚入七十年代,外面正闹文化大革命呢。我于是记下了这么一个题目——《新月集》,以及这么一个外国名字——泰戈尔。八年后我进京读书,随身行囊中就有这本美丽的小书。大学毕业时,我将行李打包邮寄回家,其中一件不慎遗失,心爱的小书却恰巧在那只纸箱中。后来,我试着翻阅过其他版本,却再难寻到那怦然心动的感觉,我这才咀嚼回忆起另一个名字——郑振铎,并深深地怀念着了。
    几十年过去。直到不久前我终于又欣喜地发现了一本郑译“泰戈尔诗选”。重新捧读之下,曾经令十岁孩童着迷的文字让如今已知天命的我仍然沉醉不已。合上书本,我忍不住细细叩问自己,这份历久弥新的魅力究竟自何而来?
    《新月集》虽然号称儿歌(children poem),但它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而是用了孩子的口吻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其中不乏隽永的智慧和很深的哲理。这情形与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Saint-Exupery)的名著《小王子》有几分相似。《新月集》译成于民国十二年,也就是一九二三年,那是个白话文未臻成熟的年代。或许这份稚拙正好契合了儿童语气的秀嫩天真。郑振铎先生在“译者自序”中说:我的译文自己很不满意,但似乎还很忠实,且不至于看不懂。这句话让我上了心。据说在郑先生之前确有位王独清君的译文使人不懂。看来早期的白话文翻译曾在“忠实”和“易懂”之间苦苦挣扎过。
    郑振铎先生翻译所依据蓝本是英文版,其实那已经是翻译本了。泰戈尔的诗篇多用孟加拉语写成,其风格深受古印度宗教哲学影响,又创造性地融入了孟加拉乡间民歌之旋律。尽管如此,在翻译过程中,郑先生对这部诗集的英文本始终恪守“忠实”信条。这一点,从文中多处做定语的“的”字便可看出。“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家庭”)。从译文我们几乎可以不费力地还原出英文来。换了我或大多数今人,恐怕会轻易采用“他的歌声碾过黄昏的静谧”这样熟稔的译法。然而如此一来,读者们便不再能体会到原文中“track”一词的存在了。
    从根儿上讲,“译”与“诱”“媒”的意义一脉相通。翻译家如同媒人,挑动起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而一旦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一般人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参看《林纾的翻译》——钱钟书)不过我以为郑振铎先生的译文却属于另外一种境界,它纯净得犹如清新空气,人们透过它得以通畅无碍地欣赏原文,却几乎忘记了这个媒介本身的存在。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翻译家该有的角色——尽量隐匿在原作者的身影里。毕竟与天马行空式翻译的自由发挥比较起来,忠实原文要艰难得多;而既忠实又优雅则是戴着脚镣的舞蹈了。大约这正是郑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所在。
    (摘自飞雾《那一弯新月》)
    问题:
    (1)郑译《新月集》“忠实”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翻译外文作品一般有几种“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16年下半年真题)

选项

答案(1)尊重了印度的时代背景;体现了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再现了泰戈尔诗文意境。 (2)信:忠实于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达: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连词等使语句通畅自然。雅:在做到达之后不仅仅限于语句上的通顺自然,更要使翻译出来的语句生动优美,并深刻理解其中的寓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Uv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