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林老师是某初中的生物老师,正在给初一(2)班上《两栖动物的特点》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两栖类动物青蛙的特点,林老师还精心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在上课前,标本和挂图就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围观。上课时,他先给学生展示了青蛙

admin2019-03-18  92

问题 案例一:
    林老师是某初中的生物老师,正在给初一(2)班上《两栖动物的特点》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两栖类动物青蛙的特点,林老师还精心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在上课前,标本和挂图就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围观。上课时,他先给学生展示了青蛙的标本,但是标本太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就在林老师又一次给学生展示标本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标本那么小,谁看得清啊,我还以为是蝌蚪呢!”班里顿时乱了起来,大多数同学听到后都把目光转向了那位同学。林老师一看,这不是班上的调皮鬼李和吗?生物课上他就从来没有老实过。林老师并没有发怒,接着又给学生放了一段青蛙的视频图像,视频放完后,林老师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青蛙是两栖类动物,标本和视频看完以后,谁能说说青蛙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们睁大眼睛,都在认真地思考。
    “青蛙会跳。”一名同学说。
    “青蛙跳得很高、很快。”另一位同学马上说。
    林老师接着又问:“那通过标本和视频,谁能告诉老师,青蛙的后腿是怎样起跳的?”
    “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道。
    “很好,观察得真仔细。”林老师及时加以鼓励。
    “它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回答道。
    “非常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林老师又问。
    “标本太小,视频也没显示出来,但我感觉好像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的身体全部展开了。”
    林老师并未对此做出回应,而是说:“那接下来,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作为两栖类动物的青蛙到底都有哪些特点。”
    接下来的时间,林老师不断翻着PPT,但却没有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林老师听完学生们的反映后却认为是学生无理取闹,自己讲课并没有任何的问题,第二堂课,照旧如此。
案例二: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进行了如下的提问。
    教师:“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
    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
    课后,该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并同有经验的老师共同探讨这个问题,结合初中生思维水平的实际以及语文素养的储备,分析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可利用经验和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通过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阅读一些语文教学理论书籍,吸取了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前辈们的建议。
    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
    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
    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
    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案例二进行分析评价。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 案例二中教师的做法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指按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教学。在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有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由于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容易的问题,学生们作出回答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老师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案例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作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在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是打乒乓球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因此,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1e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