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5-04-07  8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大学的开学日,当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玲玲的父亲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和所有的亲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都只读完了小学,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五年前举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树店路买了房,还买了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玲玲告诉记者,她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她的眼界,提高了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她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农村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玲玲父亲把读大学比喻成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做点生意也能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
    记者问他:“你是不是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赚到钱就可以?”玲玲父亲说:“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我们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了。不要给我说以前,以前的大学生我承认那确实称得上是人才,可是现在很多从大学出来的人,有的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读大学有啥子用?”
    2.玲玲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媒体在网上发起了讨论,下面是部分网友的发言。
    “金燕”: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没有后悔读过大学,大学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没能给你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是影响很大的!
    “桃子”: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送子女读书,不仅仅是为子女的前途和子女自身品质的提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做父母的应该担当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漫随”: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当一切都变得如此功利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读书无用论”太过狭隘,它是小市民思想的一种社会反映。
    “啊呀呀”: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他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他不会形容猥琐,套用一句话开个玩笑:人丑不是你的错,人丑不读书就是你的错了!
    “十敏要努力”:毕业后,我时常回忆在母校的四年时光,特别怀念母校的每个角落,怀念给予过我教诲的老师,怀念曾经朝夕相伴的同学们,那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岁月。在淮师读书的四年,我不断成长,从幼稚到成熟。我相信,这也是一笔值得我一生沉潜反复、一往情深的珍贵财富。
    “书吃”:不是读书无用,实在是高考用处没有想象的大!
    “吹海风”:不是名牌大学,读了确实没用,现在招人,好点的岗位都强调要名牌大学毕业生。
    “Francis”: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就可以确定了,主要看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至少二本以上,名牌大学最好,这样读大学才有用,否则读大学无用。
    “无知无味”:时下“读书无用论”剑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本质的区别,大学是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无欲无求”: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回到20年前,会有这些评论吗?这是教育改革的失败,在经济上高校把学校当成了会生蛋的母鸡,在教育上高校不能适应社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可是高校却是宽进宽出。
    “潇潇通讯”:我上完大学才做生意,我同学初中毕业就做生意,他如今在长沙市有房有车有店面,我什么都没有。
    “Apple”:尽管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极端,但反映出的却是“知识群体”的无奈,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无情吞噬。在找工作、升职、接任务等等都靠关系的社会,知识的作用在弱化,向上通道变窄,上不上大学真的不重要了。悲哀!
    “开水好”:支持这位父亲,我也是读本科出来的,毕业也就失业了,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好在工地上打拼,拿着比农民工还少的工资。之前新闻报道今年长沙很多大学毕业生月薪不足2000元,我们这些草根要生存,没必要也没资格去谈那些马克思、微积分和爱因斯坦的话题。
    据统计,在一万多名受访者中,有超过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其中五成人表示赞成玲玲父亲的观点,认为社会是所更好的大学,两成人表示“在哪里都可以学习”。仅有三成网友认为不应该简单地把上大学看成一项投资。有专家分析说,玲玲事件只是个案,但调查结果却需要我们反思。
    3.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既然将来一定要当农民,捏锄把,知识已经没有可用之处。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学内容以政治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并提出“知识愈多愈反动”的观点。而且,“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都与被认定为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挂着钩,是社会批判的对象,并上纲到是刘少奇“读书做官论”的变种、封资修世界观毒害的高度,给予训斥,知识分子人人自危。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教育黑线”平反,恢复技术职称的评定……之后随着时代主题变化,社会时尚转向,这一思潮销声匿迹。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上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通过简单的市场经济而得到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收入却未得到显著改善,于是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不满言论,形成体脑倒挂现象,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第三次“读书无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悄然泛起。21世纪初,在教育费用猛涨、就业低潮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不包分配、自谋职业,使得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负债读书、还债无望,初中生流失、辍学现象严重,是为农村的“读书无用论”现象。
    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相反的,社会上可提供的工作职位的增长却跟不上毕业生数字的增长,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时有数百人抢一份工作的境况。而即使找到工作,起薪也大幅滑落。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恶化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本身数量的增加之外,还包括由于学术腐败与应试教育而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日益低落,加之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很多时候大学生已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4.“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老百姓心中变成了“上大学改变命运”。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户籍、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大学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等于有了一等的身份,有了衣锦还乡的荣耀。现在大学生头顶的光环早已不见,大学已经变成了大众教育。但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改变命运”或“改变不了命运”、“上”或者“不上”之间摇摆,计算着性价比,从而引发心理失衡,进而反思读书是否有用。“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读书真的无用吗?研究发现,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起薪,而是发展潜力。虽然大学生入职初期工资较低,甚至低于普工或技工,但经过基层经验的积累,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会很快脱颖而出,职业上升渠道顺畅,发展空间大。
    2012年,启德教育集团下属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海归就业力调查”,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 5%起薪不足4万元,67. 2%起薪不’足6万元。海归的起薪,与国内毕业生相差无几。但工作之后,海归的薪水就显示出惊人的增长幅度,工作一年后,海归的平均年薪增加到了8.3万元;工作三年后,年薪则能拿到13万元左右;而拥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之后,平均年收入高达32.7万元,比工作一年的海归高出24.4万元,年增幅近5万。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在“创业圣地”美国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背景怎样,无论来自哪里,只要你拥有知识和创新思维,就能成功。”
    5.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然而,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在第18个读书日前夕,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阅读率为54. 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 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这项调查中一直备受关注。200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公布的数字是60. 4%,此后连年下降,到2006年公布的上一年阅读率甚至跌至48. 7%。自那以后,国民图书阅读率开始触底反弹,逐年回暖。
    为了改善这种令人担忧的“全民阅读”状况,去年8月,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将要立法。
    此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对此,有专家力挺,称许多读者面临着“不知道如何选择好图书”的情况,是因为读者缺乏引导,“全民阅读”立法对国民的阅读起到了引导作用,或许可以培养读者对好书的鉴别能力。毕竟要多读书,也要读好书。但也自‘人表示,提高“全民阅读”的水平重点是“倡导”而非强制。“阅读立法”的中心不应是规定人人都必须读书,或者给每个人每天的读书量限定数额,“阅读立法”应该为社会强制规定阅读条件和环境,如每多少人口必须有多大规模的图书馆,或者像上海做到每一公里都能找到一家图书馆,或者规范目前的图书出版行业,努力提高图书质量。
    6.美国学者詹姆斯.莫盖尔提出阅读层次论,把阅读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三个层次。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速读、粗读、快读,浏览,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浅阅读”。
    数字时代,是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网络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即时在线浏览已取代了传统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心灵激励的“深阅读”,越来越退缩成小众的顾影自怜。世界正在由厚变薄,“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浓缩。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度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瓦解。
    有人这样评价数字时代的阅读:“假如‘深阅读’曾是一场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年代里填补了人们的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D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当下青年阅读的现状: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
    针对社会上的“浅阅读”“阅读碎片化”“过分追捧网文”等现象,有学者建议可以在“学校”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比如可以在课外设立专门的阅读地点,让学生阅读纸质书,并安排阅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或者多举办一些学校的阅读活动,以比较有趣的形式向学生解读经典名著。此外,家长也可以注意在家庭内营造读书气氛,多为孩子选择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书籍刊物。
    7. 2013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图书”调查引发热议。在这项3000多名网友参加的调查活动中,《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的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上榜。
    作家S认为,很震撼的阅读往往是在很松弛的状态下获得的,当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阅读,获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功利心支配下的阅读,必然选择那些易读的或者能够马上带来好处的图书,大部头的名著当然就会被束之高阁了。名著即使不那么好读,读了也未必能带来实惠,但耐心读下去,必能滋养心灵。名著之所以是名著,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阅,自有它的神奇之处,越是浮躁的时代,越应该读一读名著,别再把读不下去当作借口。
    有专家认为,碎片化的生活使得人们难以静下来读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Z教授将之归咎于“浮躁越来越盛行,文化的体会越来越浅”。
    8.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人类的最大益处时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研究表明,有什么样的阅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立法形式推进全民阅读,英国的“图书信托基金会”、德国的“促进阅读基金会”、日本的“读书协会”及“儿童梦想基金会”、美国的“国家艺术基金会”等皆为全民阅读而设。
    在美国,阅读推广俨然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早在199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阅读卓越法》,并在中小学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有关阅读方面的条文,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引导阅读,这是史无前例的。美国教育部还资助“阅读是根本”非营利组织和“写作工程”在提高全美读写能力方面开展各种活动。
    在新加坡,医院会教新生儿父母“如何读书给婴儿听”,这是新加坡政府的“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运动。
    三、申论要求
“给定资料2”列举了网友对“读书无用论”的多种意见,请你归纳出网友的主要态度及理由。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对于“读书无用论”,网友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不同意、同意以及怀疑。 1.不同意“读书无用论”。理由如下:大学四年,读书使人由幼稚变得成熟,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读书即便不能给人带来很好的工作机会,但它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锻炼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 2.同意“读书无用论”。理由如下: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吞噬。因为“关系社会”的存在,导致知识的作用在弱化,向上的通道变窄。毕业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低学历者来说比较小。社会被认为是更好的大学。 3.怀疑“读书无用论”。理由如下:只有在名牌大学读书才有用,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不然无用;学校的教育方式不能与社会需求同步,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可是高校却宽进宽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6e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