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案情: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人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
案情: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人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
admin
2014-05-27
66
问题
案情: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人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在逃离现场前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出门后,甲背着乙向丁谎称从丙家窃取现金3万元,分给丁1万元,然后一起潜逃。潜逃期间,甲窃得一张信用卡,向乙谎称该卡是从街上捡的,让乙到银行柜台取出了信用卡中的3万元现金。犯罪所得财物挥霍一空后,丁因生活无着,向公安机关投案,交代了自己和甲共同盗窃的事实,但隐瞒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
问题:
对于丁的投案行为,是否构成自首?
选项
答案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相关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依据该解释第5条规定,根据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本题中,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代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但并不成立立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F6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主观题试卷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主观题试卷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许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职务为经理助理,每月工资为3000元。1995年5月,因公司人事变动,经理一职由董事长兼任,原董事长秘书兼任经理助理,实际上取消了经理助理。许某被降为一般工作人员,工资也降为1000元,许某对此表示不满,公司则认为这是
孙李二人在起诉时需要提供的基本事实是()。法院责令孙李二人证明当时确在练习摔跤,此要求()。
集体合同期限为()。
盛威电器厂加班加点的做法是否合法?()。以下是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储某生于1984年10月21日,是某县甲村人,于2000年11月12同三甲村村办农药厂签订为期5午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储某试用期为1年,从事农药包装工作,每日工作10小时,必须遵守厂规厂纪,实行计件工资,若储某擅自解除劳动合同,则负违约赔偿责任,并且
劳动者加班应否支付加班工资?()。若刘某的正常工作报酬为每日40元人民币,下列哪些加班工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顾客关系管理的主要功能集中在()。
成熟期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各企业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一般可采取()。
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下列说法符合人际关系学说观点的有:()。
该企业2001年与2000年相比较( )。从销售净利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分析,( )。
随机试题
在Fl1125型分度头上铣削z=80的直齿圆柱齿轮时,每次分度时分度手柄应转过_________r。
简要说明玩忽职守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A、己烯雌酚B、灰黄霉素C、麦角胺D、氯霉素E、异丙肾上腺素可产生严重心律失常的药物是()
患者,男性,68岁,高血压心脏病10余年。3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色黏痰,伴发热,体温为39.3℃,上二层楼后感心悸、气短。急诊以“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收入院。引起该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是
信用保险的主要险别包括()。
下列关于虚拟资本的定义的描述,正确的有()。
下列关于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和不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咨询以电话咨询为主。()
Customer:Excuseme!Clerk:Yes,ma’am?WhatcanIdoforyou?Customer:Ihaveaproblemwiththiscoffeemaker,andIwantmy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文中的价值平衡,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