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admin
2021-06-02
73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本文到第3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而后面两段突破了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选项
答案
活动主题:解读《六国论》最后两段 活动方式:诵读法、师生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活动过程: 一、文章诵读 1.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三组依次朗读前三段。 2.全班齐读第4、5段。 3.结合论述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问题探究 环节一: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1.学生课前搜集《六国论》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课上展示并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明确:当时,契丹、西夏相继崛起,给北宋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施行妥协、退让政策,每年向两国交纳大量的“岁币”,但契丹、西夏的侵略活动并未因此停止.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于是写下《六国论》,借古喻今,警醒北宋统治者放弃赂敌偷安的外交政策,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与敌抗衡。 2.小结:苏洵作此文,目的不是论述“弊在赂秦”的观点,而是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史为坚,改弦易辙,励精图治,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以御强敌。 环节二:分析第4、5段的写作意图 问题1:第4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上,第4段是议论后的总结,通过假设论述,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沉痛的历史教训:结构上,承上启下,为第5段的引申论述做铺垫。 问题2: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5段在第4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劝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 问题3:前三段的论述已经比较全面且完整,按议论文的正常逻辑,论点阐述清楚,只需再次简单强调论点作结即可,作者却写了这么多,赘余吗? 明确:不赘余。文章在议论的同时兼有抒情。不管是止于第3段,还是在第4段简要总结,都只能达到“谈古”的目的,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论今”才是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情感上,作者是仇视秦国、同情六国的,转换为当下的形势,六国即北宋。作为北宋的子民,作者此时虽哀其不争、怒其偷安,但更多的还是期望北宋统治者能够改变外交政策,变得强大起来。 三、活动总结 结束语:《六国论》一文在将总论点与分论点论述清楚之后,并未套用传统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结束论证,而是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与引申,达到了借古论今的目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展现了作者以天下之忧为己忧的爱国情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2ck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某位高一英语教师组织了一个关于oilpollution的口语活动,学生们却对该活动没有兴趣,活动难以开展。请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两个主要原因(8分),并列举组织成功的口语活动应注意的三个主要事项。
下面是某初中老师对IfIbecomeanathlete,willIbehappy?阅读课的目标陈述。①语言技能目标:能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大意;能充分使用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总结(summarizing)
下面片段选自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T:Goodmorning,boysandgirls.Wetalkedabout"Thepresentperfecttense"yesterday,andIhopeyouhaveg
下列教学片段选自某初中课堂实录。根据所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案例背景:本案例是一节有关旅游准备和计划的听说课的导入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想象自己住在青海,要去东南亚旅游。要求他们选择三个不同的居住地方和三个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并查出不同的交通方式及所
下面是某初中教师在教授了“过去进行时”这一语法内容之后设计的练习活动。Activity1T:Hi,whatwereyoudoingat8p.m.yesterday?S1:Iwasdoingmyhomework.T:G
下面是某课堂实录的核心环节内容。核心环节1:感知体验1.引入话题sports,复习并引入新的表示运动的目标词汇并教授begoodat结构。T:Springisagoodseasontodosports,right?Ss:Yes.
下面是某初中老师对IfIbecomeanathlete,willIbehappy?阅读课的目标陈述。①语言技能目标:能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大意;能充分使用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总结(summarizing)等阅读微
下面是某初中老师对IfIbecomeanathlete,willIbehappy?阅读课的目标陈述。①语言技能目标:能根据标题预测文章大意;能充分使用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总结(summarizing)等阅读微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下面是高中必修课程数学4“平面向量”第一章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的部分教材内容。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谈谈“向量”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2)分析上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不等式的运用》的教学过程。教学的具体环节如下:(1)揭示知识联系学生画均值不等式概念图,并展示,交流讨论,丰富概念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与均值不等式相关的知识结构,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
随机试题
调节阀前后压差较小,要求泄漏量少,一般可选用()阀。
肝叶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错误的是
某人拥有一套住宅建筑面积为200m2,整幢建筑物总面积为8000m2。其房地总价为8000万元,其中建筑物总价为5500万元。该人占有的土地价值为()万元。
根据现行增值税法规的规定,下列进项税额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项目有( )。
什么是素描的三大面五大调子?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
已知f(x)=∫0x(x-t)2g(t)dt,且g(t)在R上连续,g(1)=5,则f(3)(1)=______。
Inthe1920sAmericaenjoyedwhatwastobecomeknownas"anAgeofExcess".From1921-1929manufacturingoutputincreasedwith
ThereportsaysAmerica’surbanizationwillcontinuetobethemostsignificantissueaffectingtheindustry,ascitiesacrosst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