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admin2017-04-19  18

问题 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
4.孔子云:何陋有?
5.渔人甚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爱莲说》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1)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 既然这样作比,那么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关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逐步获取信息和新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探究完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赏析)(分析完课文,进入总结环节) (6)总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文仅用119个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莲花的朴素美,文章的语言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美。作者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G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