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材料1: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设施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还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滞

admin2018-10-15  33

问题 背景材料
    材料1: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设施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还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滞后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滞后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有的乡镇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设施,但宣传不够,使用率不高,农民朋友最常见的活动是看电视、打牌;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文化站关一年门不会有人上访,县里也无人追查”,没有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大文化”的理解不够,没有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是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大范畴,存在着文化建设只不过是唱唱歌、跳跳舞、逗笑搞乐、闹着玩、寻开心的认识误区。
    材料2:
    在农村,各类文化设施如乡村剧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在特定项目的带动下纷纷建成,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但之后的利用率却低得惊人,有的地方甚至建成就关门。究其原因,这些文化设施需要有人去管理’,农家书屋图书需要更新,文艺活动开展需要经费,在没有资金持续投入的情况下,想要正常运作确实是困难重重。经济条件好点的乡(镇)、村,还有条件聘请专人管理,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地方,根本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导致文化设施成为摆设,文化建设也成为空谈。
    对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有秧歌、大鼓、社火等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参与人数也随着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年老体衰而越来越少。基层文化阵地萎缩,乡村的文化活动室大多成为老年活动室,内容也仅限于看电视、翻报纸、打打牌。同时,出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曾经“跑场”于各个村庄的业余文化团体,也将精力放在了城市的商业演出上,为此,有不少网友纷纷吐槽。
    网友“随行”说:农村乡镇没有文化剧场,老百姓想看一台戏很难啊!乡镇能有个剧场就好了。
    网友“如若元物”也表示:现在农村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但精神空虚,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要有。希望政府多关注农民,让老百姓致富的同时,精神不再空虚。
    网友“在他乡”说:村里的文化剧场最近每个月都有一次表演,都是市里派几个剧团人员例行公事演一场,毫无新意可言,村里还要各家各户摊派去看演出,这根本就是敷衍我们,老百姓也想看有意思的剧目。
    网友“鲁中山”表示:村子里建起“农家书屋”是挺好的事,可是书籍更新太慢,现在去还是前年看过的书,知识更新指望“农家书屋”帮不上忙。
    网友“潮起潮落”说:“我们村的文化剧场倒是每次从市里来几个年轻演员。演出太新潮不够接地气,和我们农民生活距离很遥远,希望多表演些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咱农民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要奔小康!”
    材料3:
    最近,各地村部都辟出专门房屋作为“农家书屋”,农民朋友都很高兴,不仅物质丰富了,精神生活也不差了。可一段时间以后,又开始生出对农家书屋的担忧:房子是宽敞整洁。架上也是书成排、报成行;可是读者寥落,偶有几个读者,手中也多捧着已显破旧的武侠或言情小说。或是看着当地都市报的社会新闻,那些农业科技类的书还新崭崭地摆在架上,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书籍更是积上一层灰尘。
    农民朋友不像城里人清闲,而是老幼都要忙农活,再加上没有双休日的概念。所以读书看报人数不多也在情理之中。有点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出门打工了,留下文化不高的老人和读小学的孩子,要他们去读那些农业科技和人文社科书,似乎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但是我们也要循着现象去反思:农家书屋的零星读者,是不是也反映出这里的内容建设、服务水平存在问题?农家书屋,要面子更要里子!
    什么是农民需要的书?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就是农业科技书,也不能持迎合心理认为就是武侠言情等通俗类的文学书。农民需要的书,还要通过对农民朋友的摸底调查去掌握。在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中发现,农业科技类的书他们当然需要,但是书屋里的大多数书专业性太强,看不懂,“那都是给技术员看的!”所以农业科技书一定要选取那些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的书。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只这些还不够,基层政府还要安排一些农技人员到农家书屋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让农民朋友真正对这种书有兴趣、愿意读、读得懂。
    通俗类读物当然也要提供,文化水平高的知识分子不也喜欢看武侠、言情吗?农民朋友其实心底有一种渴望:“多给我们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特别是我们熟悉的农村生活方面的书!”这样的一个问题,既反映出农家书屋内容提供者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更多则是反映目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严重缺乏,那些像赵树理作品一样植根农村、有浓厚泥土味的当代作品实在太少了!
    农家书屋同样要考虑孩子们的需求。很多地方的农村儿童其实已成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住,放了学之后就没了好去处。为了不使农村孩子课余时间全在太阳下闲逛,准备一批图文并茂的童书、教育部推荐的青少年读物,是农家书屋应该担起的一份责任。
    “阅读不能仅凭读者需要,阅读也要引导。”这样的一种观点自然值得赞同,但是在“引导”的问题上要力避一厢情愿,需要在农民朋友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以人文社科为例,谈理论,农民朋友既不感兴趣也不懂,但是如果让基层干部带着农民一起读像“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样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书,农民朋友还是欢迎的。
    材料4:
    H省D市G县将市场之手引入,把农村文化产品打造成“六盘人家”品牌,由专业人员推向市场的举措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作激情,一时间各类非遗、农民画、手工编织等“土气”十足的作品创作出现井喷,过去只能作为业余爱好的老手艺,不仅仅实现了继承与发展,更让不少农民尝到腰包鼓鼓的甜头,仅仅2013年一年,“六盘人家”这一品牌就已经实现了销售额3000万元。
    引人市场之后,政府方能腾出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加强监管与引导,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有序发展,让有形之手强化管理,让无形之手发挥好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提升全盘活力。以内外兼修的方式,让农村未来的文化建设充满朝气。
    材料5:
    北门街高跷、王习营威风锣鼓、子位镇子位吹歌……在H省D市,一支支极具民间特色的表演队把精彩的民间艺术送到了街头村尾,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成为该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D市改单纯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努力在乡镇和社区、农村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想方设法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激发起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活动长年不断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华灯初上的高蓬镇文化站人头攒动、欢声如潮,钮店社区秧歌队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翩翩起舞,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观看。尽管从编导到演员、配乐都是业余的,但演员们的眼神、表情和动作丝毫不亚于正规演出团队的“行家里手”,现场不时传出叫好声。
    D市在常年为基层送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单纯的演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民既希望能经常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又有着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愿望。为此,该市采取上级争一点、政府出一点、当地筹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投资1000多万元在全市25个乡镇(办)建成了29个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信息共享、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等于一体的高标准、功能齐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具体组织和指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近日,大辛庄镇小寨屯村组织20多名业余文艺骨干,分别到5个行政村开展文艺活动。宣传队所到之处,不用借助“大篷车”,也不用临时搭建演出舞台,走到任何村庄,都有专门的舞台场地。该市在建起29个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又因村制宜,在360多个村建起了文化广场,2/3的村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或文化长廊,全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如今,该市农民出家门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文化休闲场所,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如何避免红红火火的基层文化建设搞成一阵风,真正把文化“种”在老百姓心坎上?这是D市文化部门考虑得最多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单纯依靠行政推动作用有限,只有发挥文化名人和文艺骨干的作用,组织建立文艺团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由“要我动”变“我要动”,文化建设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D市对现有文艺人才进行了详细摸底,建立了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名人系列评选活动,选出文化名镇6个、名村26个、名人80位,市财政拿出26.9万元进行表彰奖励。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搞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作。同时文体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对基层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进行定向培训,先后培养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文化积极分子3500名。D市秧歌传承人张某、子位吹歌传承人王某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某获“全国吹歌大王”称号,藏某的摄影作品《人之初》在全国获铜奖,《扒糕情》获文化部群星奖,《秧歌情》获H省群星奖等。
    东旺镇李村店村的侯某等人自发成立了D市首家民营秧歌艺术团——“国军秧歌艺术团”。该团演职人员共计50余人,表演节目由以前的秧歌发展到子位吹歌、舞蹈、东北二人转等,很受群众欢迎。
    D市还依托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广场,深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致富标兵”“行业能手”“十佳百星”评选活动,组织引导村(街)、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1000多个。
    D市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在物质与精神的良性互动中,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唢呐吹起来,秧歌扭起来,歌曲唱起来……如今的D市,文艺表演精彩纷呈,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群众喜笑颜开,实现了季季有活动,月月有竞赛,天天有歌声,出现了城乡同庆、热在基层的良好局面。
    【任务】
“材料3”中提到“农家书屋”建设顾及“面子”却失了“里子”,请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要求:内容明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字数在350字以内。

选项

答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顾及“面子”却失了“里子”,究其原因还是不少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理念作祟,硬件设施响应政策,但书屋的图书种类和内容却不能真正考虑到农民群众的需求。导致“农家书屋”徒有空壳,内容建设和服务水平却跟不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要做到: 第一,需要各村进行摸底调查,准备一批针对不同人群的读物,并安排专业人员到农家书屋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让农民朋友真正对这些书有兴趣、愿意读、读得懂。 第二,落实专兼职管理和技术人员。每个书屋要设立一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图书日常管理,随时了解农民朋友真实需求,切实为农民选书、借阅提供指导帮助。 第三,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书刊朗读、知识竞赛、书屋讲堂等活动,丰富读书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进书屋、用书屋、爱书屋,用文化滋养农民群众的心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GG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