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障碍”的定义。为什么有关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在学术界的争论持续存在?

admin2018-10-25  39

问题 简述“心理障碍”的定义。为什么有关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在学术界的争论持续存在?

选项

答案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这一定义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有四个基本标准: ①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损伤。 ②痛苦或损伤: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③非典型性反应:心理障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④障碍性行为:心理障碍患者的行为反应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与社会期望不匹配。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有: (1)标准化的区分。 ①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归因于脑功能的失调和病理性的变化。但目前有些心理障碍未能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②统计学标准:人的行为是呈正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于中间状态,异常心理是少见的行为,即统计学的偏移。因此,极端的内向或外向、极度的兴奋或抑郁都不正常。我们可以确定智力低下为异常,而不能认为智力超常是异常。心理测验多以此为标准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③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指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将自己的经验与被观察的行为相比较)。但有很大的主观性。 ④社会适应标准:将其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常模相比较。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样的行为就是社会适应性行为。 (2)非标准化的区分。 ①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例如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②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种文化习俗的偏离。 ③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④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例如幻觉、病理性错觉、性欲倒错等古怪的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 ⑤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若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和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表现,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就认为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3)区分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统一性标准)。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例如,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产生了幻觉。有无“自知力”已包含在统一性标准中。 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等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例如,遇到愉快的事情,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表现为手舞足蹈并欢快地向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如果失去这种协调一致性,就会出现异常状态。例如,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 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那么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促使其改变的外部原因,那么就可以说他们的精神活动偏离正常的轨道了。 “正常”与“异常”标准的争论持续存在的原因: 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最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条件、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主观经验、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等。因此,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被公认的判别标准,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认识和把握心理异常现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Xga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