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时限为40分钟,作答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写准考证号。 3.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并书写

admin2013-03-06  1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时限为40分钟,作答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写准考证号。
3.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并书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文化建设投人不断加大,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遗产保护服务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2月23日,四川省文化工作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用这4句话概括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四川省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自身规律,根据资源开发潜力、文化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布局,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然而,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四川文化发展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四川的文化发展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仍需不懈怠,不停息,大步向前,坚定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信心,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为此,四川省省委省府理性梳理出大跨越正是坚持文化科学发展的结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策,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努力培育重点文化产业企业,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准、规模化、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准备将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建成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5年,四川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在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全省城市将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
     2.根据北京市的新规划,“十二五’’期间,餐厨垃圾将不再与其他垃圾一起装运、处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北京市将建成一批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使餐厨垃圾实现单独收集。
    餐厨垃圾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成分是油脂和蛋白质,可替代玉米、鱼粉、豆粕等加工成高能蛋白优质饲料,也是制取生物柴油的适合原料。
    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北京市的餐厨垃圾还没有完全实现单独收集。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构建“2+7”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
    在垃圾处理能力上,“十二五’’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吨/日,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餐厨垃圾的日处理能力将从“十一五”末的600吨增加到2900吨,增加2300吨/日。在处理方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填埋比例将大为减少。“十一五,,末,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是1:1:8,而在“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优化为4:3:3。填埋比例将从80%下降到30%。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基本建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道绿色生态屏障。
     3.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8.4亿,城市化率要达到60%。到20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9%。
    然而,我国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重城市的物质形态建设、忽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城市原有的文化特征受到破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演讲时指出,我国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着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缺乏城市个性等问题。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标志物,更在于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并非如此。
    徐匡迪指出,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普遍下降。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生活垃圾量增长较快,但是目前城市垃圾处理及再利用技术却相对滞后,大多数城市选择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尚未得到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已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简单的填埋还有可能会导致有毒有害污染物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及土壤,造成更大的危害。
    前些年,不少人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高楼大厦。最近两年,部分城市开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经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仅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没有真正深入发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去真正把脉城市内在肌理,塑造出不同城市独有的特色和风范来。
    徐匡迪在演讲过程中展示了4个城市的照片,都是高楼林立,由于画面雷同,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人,很难辨别这4张照片分别是哪个城市。徐匡迪说,现在的城市建筑物,片面追求高、新、奇,却忽视了城市的整体协调和反映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导致城市传统文化特征缺失。还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物、风景、自然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著名城市经过20年建设以后,已经出现了个性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
历史上,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城市是很美的,“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间棋布城册方”描写的是苏州,杭州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果每个城市都是水泥森林,这些城市的传统美景和特征也就消失了。
     4.有人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经营者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印象现象”应运而生。
    近年来,“印象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殊现象。2004年,导演张艺谋以壮族民歌《刘三姐》为素材,在桂林阳朔上演了规模宏大的山水实景剧,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此后“印象”开始被“复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接踵而至,在全国各地掀起阵阵波澜。2011年,又一部大型实景剧作品《希夷之大理》在云南大理古城举行奠基仪式。据了解,该大型实景演出总投资2亿元,并将沿水库坝体建设一座有5000个座位的大型剧场。
    城市经营者们为何对实景剧情有独钟?“印象”系列是否就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记者就此对曾上演过“印象”实景剧的城市进行了相关调查。
    记者了解到,在曾经上演过“印象”实景演出的地方,主政者普遍认为,在城市经营方面,必须推陈出新,必须要有突破。唯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抢占先机,吸引消费者。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印象”实景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综合扶持与企业投入的优质资本、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而曾经观看过“印象”实景剧的观众则认为,这些演出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演出内容都大多雷同。雷同一名人效应。“印象”系列实景剧多数与国内知名导演合作,项目易受各界关注,地方政府利用名人效应迅速扩大城市知名度,并取得相应的收益。雷同二:高额投资。“印象”系列作品投资金额均在亿元左右,甚至远远超过亿元,如《印象.刘三姐》总投资近1亿元,《印象.丽江》的总投资达2.5亿元,《希夷之大理》总投资2亿元等。雷同三:创意复制。以清丽的漓江为舞台、峻峭的山峰为背景,经典山歌、漓江渔火和民族风情交错融合的《印象.刘三姐》,蓝天、白云、雪山和巨大岩石交相辉映的《印象.丽江》……“印象,,系列千篇一律:宏大的舞台背景,后现代的艺术构想,众多的群众演员,穿插民俗民情民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认为,城市特色的根源是其文化的特色,而建立城市特色需要以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为基础,不同的城市应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但保留并发展各自的特色确实是城市发展中的共同原则。如今,大部分城市在提倡口号,这说明城市的卖点没有凸显出来,一个城市不仅要培养自己优秀的价值点,还要把优秀的价值表达出来,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播出去。所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通过确立城市始源来找准城市定位、弘扬传统文化,以确保城市自身的特色是城市发展必须尊重的法则。城市营销应体现出差异化。应该利用城市现有资源优势,认清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应将城市文化传统线路进行改造升级,把民俗、节日和庆典等非物质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文化线路中去,提高人们的参与性,以此来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城市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5.林荫大道是南京人一张特殊的名片。1928年,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移至南京中山陵,在南京市内其灵柩经过的道路上(南京现中山东路、南路、北路等以‘‘中山’’命名的道路)以及中山陵地区,沿途都是法国梧桐和雪松。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各个年代的南京人栽下大量的梧桐和其他树种。据南京市城管局绿化处提供的数据,南京主城区(包括中山陵)的行道树约有15万株。
    但是,近20年来,随着城区主干道的扩容,南京市枝叶繁茂的行道树们常常不得不为城市建设“让路”。这些在南京市民心目中寄托了深厚城市情感的大树们是去是留,成为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梧桐难题”。
    在东南大学教授黄维康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先是将中山南路的四排梧桐树变成两排,后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四排大树也减少为两排,快车道得以扩容。
    2000年,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太阳宫”工程方将玄武湖东侧环湖路的17棵树龄30年以上、树径20~40厘米的大树砍伐。当时,南京市园林局对事件的形容是:‘‘给该市山水城林的结合部拉开了一个大13子。”
    而2011年从南京太平北路悄然消失的梧桐,则是为在建的南京地铁三号线让路。按南京市地铁公司的说法,修建地铁3号线共需要迁移1700棵行道树,其中梧桐树约200多棵,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初栽种的。
    这一迁移计划经媒体报道后,南京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陆冰于2011年3月15日现场办公调研,将主城区1000多棵要迁移的树减至600多棵。
    事实上,早在2006年,南京就为地铁2号线建设而移植了190多株梧桐树。南京市城管局称,移植的梧桐树存活率在80%以上。面对媒体提出的迁移梧桐树部分死亡的说法,跟随陆冰现场办公的南京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存活率”是指大树在迁移1年内的统计,此后用“保存率”来表述;当年的统计中,迁移梧桐树存活率在80%以上,导致死亡是所在地的园林部门在管理上存在“疏忽”。
    在地铁和行道树的博弈中,怎样取得平衡?移植这些树需怎样的程序?移植后如何管理?江苏法德永横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峰对记者表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资产或财产”概念,但是政府应根据需要,代表人民来设计、购买、种植、管理和维护这些行道树。
    实际上,近年来南京每有较大规模的砍树计划,都难免一番争议。尽管规划往往能获得调整,但也只是减少砍树数量。南京市的“梧桐难题”如何化解,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公共参与”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提供一个有益范本。
    6.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仅以北京名人故居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其中包括部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3.4%的人认为历史古建筑有保存价值,其中56.2%的人认为“价值巨大”。对于为了城市经济建设而牺牲环境或历史古建筑的做法,67.4%的人认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7.4%的人表示这样做会让城市宜居性打折扣;20.3%的人认为这一做法只能在短期内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护和修复具有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景观不应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事实上它们也不会成为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占录认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城市基础设施可以相得益彰。“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保留历史古建,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生命和未来。”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桥则认为,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历史古迹的保护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要保护就只能不动它。只要动了,多多少少会有损坏。“但这些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吴桥指出,法国巴黎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巴黎也曾大力开展市政建设,可后来发现,市政建设对环境和古迹的破坏太大。于是他们决定,保留旧城,另辟新城”。
    吴桥说,城市想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高速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另辟新城”。在旧城上进行改造,既不利于环境和历史古迹的保护,也不利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本次调查中,93.8%的人表示,愿意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保留完整的历史古建筑,其中65.5%的人表示“非常愿意”。
    同时,57.2%的人认为,一座城市历史古建筑的命运,应该由当地居民来决定;20.9%的人表示应由“国家相关部门”决定;选择“城市规划部门”和“地方行政官员”的人分别占14.4%和5.8%。本次调查显示,72.2%的人认为,因城市经济建设而牺牲环境或古建筑的做法,是官员追求政绩的结果。
    7.2010一2011年,围绕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的拆除与保护问题,文保人士、名人家属、民间、官方文保机构以媒体为平台展开了一场笔墨战,折射出了公众对于城市开发和历史古迹保护之间关系的某种担忧。同为拥有浓厚历史文化沉淀的英国,虽然也面临着城市开发的威胁,但其对故居的保护从14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现在在英国甚至还看得到老舍当年旅居英国时的“故居”。英国人有尊重和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和传统,在故居保护上,英国人从来不遗余力。建筑物拆还是不拆,每一个居民都有发言权;甚至一座名人故居附近的建筑环境,都需要跟这座建筑能融合在一起而不可割裂。在这两方面,艾略特故居的保护和甲壳虫乐队前鼓手童年故居的拆除选择权,就是最好的佐证。
    2010年,一家英国地产商计划在小说家乔治.艾略特故居附近大兴土木,修建一个5层楼高、有22栋建筑的公寓群。这一计划很快遭到了当地民众的联名抗议,原因是其会破坏包括艾略特故居在内的当地建筑风景。人们希望地产商停止开发计划,保护艾略特故居的原始风貌。艾略特故居所在的旺兹沃思西部保护区存在一批历史遗迹,当地所有的建筑都不超过3层楼高,建筑者被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保持与该地区的风格一致。
    2011年年初,作为一项价值数百万英镑的开发重建项目的一部分,利物浦市议会希望拆除前甲壳虫乐队鼓手林格.斯塔尔位于麦德林大街的住房。斯塔尔在那里出生并度过了他早期童年几个月的时光。这很快遭到了甲壳虫乐队歌迷的反对,一群甲壳虫乐队的歌迷曾成立一个名为“拯救麦德林大街”的组织,反对利物浦议会拆除林格.斯塔尔故居的决定。这些保护人士希望能保留林格.斯塔尔的故居并将其对外开放,使其变成一处供游客旅游和参观的景点。英国有一个保护名人故居的制度——“蓝牌制”,并为此成立了“蓝牌委员会”。在“蓝委会”中,他们确定了名人故居的条件。乔治.艾略特的故居就获得了英国遗产蓝色纪念牌,成为伦敦南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建筑,艾略特也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女性。
     “蓝牌’’是英国遗产委员下设的名人故居保护的专门机构——蓝牌委员会,向大伦敦地区的世界名人故居发放的一种证明。它是一块直径约50公分的陶瓷圆盘,上面有六行英文,第一行字比较大,写着人名。
    蓝牌镶嵌在该名人故居或曾经居住过房屋的外墙上,供后人解读和瞻仰。英国政府规定:凡是被英国遗产委员会挂上了蓝牌的建筑,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一律不得随便拆除或改建。这些经历过沧桑的老屋子,绝大多数没有建成博物馆或纪念馆。现居的房主该怎么住还怎么住,只是不得改变外形,房主有责任定期维修,保持整洁完好。
    有资料显示,北京数量庞大的名人故居中,有1/3的建筑被拆除,上海有155处故居尚未被列入保护范围,而现存的名人故居也存在着缺乏管理而遭到破坏的风险。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一座不断失去名人故居的城市,也正在不断离其根植的历史土壤越来越远,名人故居的拆除不是政府说了算,我们需要更多的民间力量和法制。
三、作答要求
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分析要建设人文城市,需要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一是处理好城市现代化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保护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的规划,要突出体现各个城市不同的历史传承。二是处理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需要传统文化为它注入深厚的内涵,应该重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三是处理好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要重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互动。四是处理好文化硬件建设与文化软件建设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提高其利用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N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