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精准方略,是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构

admin2022-09-01  45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精准方略,是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构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等论述,对深度贫困地区破解环境约束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困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经过多轮扶贫开发,余下的困难群众贫困程度更深,致贫因素更加复杂,分布更加零散。深度贫困地区通常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严重,同时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方式原始、生活方式落后,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容易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生态移民通过人口外迁转移,赋予贫困群众新的资源禀赋,使其从低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提高综合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迁出地人口容量的下降缓解了人地冲突导致的生态压力,使之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特色效益产品的能力得以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生态移民的双重效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材料2
    作为世界濒危物种黑叶猴种群分布最大地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黑叶猴繁衍生存的重任,但与这顶“桂冠”不匹配的是,由于当地原住居民多,保护区内一半面积为耕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只能被挤压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生活。
    贵州省沿河县副县长崔永龙表示,作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一,仅沿河县就有5个乡镇6638户28153人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其中核心区群众有589户2584人。截至2018年6月,保护区内生活的群众,总共只搬迁了227户。
    “由于保护区内有较多人口,生态保护和百姓生活的矛盾较为突出。”沿河县中寨镇镇长白静明表示,近年来农民种的蔬菜、玉米、水果等农作物经常被黑叶猴偷食,群众虽然不敢打杀黑叶猴,但抱怨较多。另外,村民养殖的山羊与黑叶猴形成了食物资源上的竞争,并增大了彼此交叉感染患病的风险。
    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中寨镇大坪村,陡峭的山坡上悬挂着一条条三四米宽的梯田,村民的房屋离黑叶猴栖息地仅七八百米远。每到秋收季节,居住在山谷底的黑叶猴就成群地爬上山,偷吃群众的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村民为保护一年的口粮,年年在田边搭个窝棚守护。
    大坪村村支书高腾科表示,这些年由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大坪村村民生活较为困难,全村2017年贫困发生率达到23%。为了谋生,全村80%的人外出务工,村里3400多亩田地,约2000亩撂荒。
    在每年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提供18亿立方米优质水源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265户1016名原住居民(包括缓冲区),他们户均拥有森林130亩,户均林业潜在价值50万元以上。“砍树-卖树-种树”曾是当地村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雷公山保护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业发展条件差,农民对山林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一段时期农民就靠砍树盖房造屋、供孩子读书、买油盐酱醋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少辉表示,近年来受制于禁伐举措,农民的“生态银行”无法兑现,而每年每亩14.75元的公益林补助,难以补偿村民经济损失,当地群众意见大、生存难,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贵州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是全国自然灾害较重的省份之一。由于包括大坪村在内的许多村寨地处深山,每逢地质灾害等,都会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贵州省减灾中心数据显示,一般年份,自然灾害给全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70亿元左右,重灾年份则超过200亿元。
    目前,仍有很多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难以通过常规的扶贫手段改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将居民迁出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材料3
    阳春三月,走进惠水县明田移民安置点——明田新村。村前的菜地已经冒出新绿;左侧的金田科技园机械隆隆、一片忙碌;移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播报企业的招聘启事。
    “四室一厅一厨一卫”“地砖、厨房都装修好了,我们自己添置了洗衣机、抽油烟机、热水器、一张床、一套沙发,花了1万元左右”……围坐在烤火炉旁,一位村民倒豆子似的说,按照人均20平方米标准,她家分得了120平方米的户型。“2016年,政府电话征求搬迁意见时。我们还在外面打工。但想都没想,就一门答应愿意搬?”
    2016年12月以前,他们夫妻俩、3个孩子和孩子的奶奶一起,还住在一间约50平方米的破瓦房里,生活极不方便。
    虽然很多年轻人都愿意搬离村寨,服从政府的集中安置,但也有部分老年人乡土意识较强,不愿意搬迁。一些老人表示“叶落还要归根”“这么多年我都住过来了,死也要死在老屋”,这部分“白发移民”,故土难离的心理和对未知环境的担忧比较强,对政策的认识也浮于表面,往往也是搬迁动员中较为难啃的“硬骨头”。
    楼上居住、楼下就医,村里上学、村口就业,这是大多数村民搬迁后的新生活。然而,对于搬迁户王禄彬来说,一时半会还适应不了新环境,“农民一辈子总是觉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觉得挺怀念的,本来那时我是去上了下班的,上了没几天,不太适应,又没去上,这几天我也是在找工作。”
    惠水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生态科负责人王伟全发现,有王禄彬这样想法的搬迁户不止他一个。“有一部分群众对就业保障的计划信心不足,担心找不到谋生出路不愿意搬。就业方面就是大部分的搬迁群众没有技能特长,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企业存在一定的困难。移民群众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不适应朝九晚五的管理模式。”
    生态移民搬迁作为破解贵州省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紧、难点多,其中妥善解决好贫困群众后续生产生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赵登银老两口随儿子赵明刚搬下来没半个月,卷起铺盖又回了村里。“城里房子是好,但柴米油盐样样花钱,给孩子增加负担。”
    由于土地资源缺乏,贵州搬迁群众的安置大部分以城镇、产业园区等无土安置为主,离开土地,生活开支的增加便不可避免。“大头是水电费和菜钱,平均每月增支在300元左右。”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政策,贫困群众搬迁后旧房必须拆除复垦,而且有人均1.5万元的奖励。
    “大部分搬迁群众对今后生活前景不自信,担心适应不了城镇生活失去退路。”惠水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花仁富说,有的群众宁愿不要这1.5万元的奖励也不愿拆除旧房,“还有更加实际的考虑,有的地区以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他们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木质结构吊脚楼,造价较高”。
    对于无土安置的移民而言,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搬迁之前常住僻远农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暮而归,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搬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现代化的环境,他们必然会经历相当大的心理震荡,对传统的眷恋也在逐渐变淡,“到了城里大家各谋生路,忙忙碌碌地讨生活。”搬迁户岑如州说,“爬坡节、姊妹节这些基本都不过了。”
    “贵州大多数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的表现,当绝大部分农民离开了土地,转而以另一种自己不擅长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生计之后,‘开秧门’‘吃新节’‘喊禾魂’这些生产性节日,就会面临衰颓和消失的命运。”贵州省发改委地区处的曾凡勤从更深层面上分析移民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
    但每年到了“吃新节”“苗年”“牯藏节”这些苗族同胞的节日,岑如州和其他141户搬迁群众仍要穿戴齐整地回到高峰村的苗寨去,吹芦笙、跳舞、斗牛、下田捉鱼,最重要的环节是祭祀,感恩这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虽然搬出去已有两年时间,但岑如州认为他们的根还在高峰。
    生态移民不是人口简单地向农村或城镇的空间变动,它牵涉到人口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问题。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而适应移民搬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又是搬迁移民顺利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随着生态移民模式的不断增多,生态移民政策应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换句话说,进行生态移民时,在确保生态移民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以为搬迁者提供多种方案,并告知每种方案的优缺点,使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使生态移民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而减少生态移民的后续问题。比如,可以按照“按代移民”的原则进行,即按年龄状况进行移民。对年龄较小者(35岁以下),建议实施以提供就业为主的劳务移民;对年龄较大者(36~45岁),建议实施以土地安置为主的生态移民;对不愿意搬迁者,可以采取集中就近安置的方式。
    材料4
    位于A县的W村地处深山,长期以来,村里人就靠每家每户的几亩地维持生计,然而当地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村民维持生计十分困难。W村道路交通不便,水、电、讯、教、医等发展要素均不具备,村民信息闭塞,代代被大山所困,因困局而无法脱贫致富。
    “全村共有900多亩可耕地,每户人家平均不到2亩耕地,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都有可能‘吃不饱’。”村民姜定才无奈地表示,“20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给予帮扶,村民也努力奋斗,可贫瘠的土地无论如何也种不出‘金玉米’。”
    A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在此工作,他说,“当时家家都是茅草房,基本上户户都算得上贫困户,党委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才算真正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贫困问题,A县积极响应省委生态移民的要求,在W村等符合条件的村子内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在县里设置了集中安置点,村民用发放的补贴购买安置点的楼房,还有部分结余。
    然而,对于生态移民户来说,搬出来只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
能致富”。因此,A县政府多措并举,以就业为基础,积极回应村民搬出来“吃什么”的问题。
    首先是对安置小区进行合理规划,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移民除新建住房外,每户还可新建1个营业门面,为移民自主创业提供了条件。安置点上,移民群众已用自家门面开设了酒楼1间,铝合金门窗加工厂1家,家具店1间,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为移民安置点的群众提供了方便。
    此外,A县还积极引进微型企业,租用移民门面营业房,开展来料加工、零件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企业在用工上优先使用安置点搬迁移民,让移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目前共引进微型企业2家,共租用移民门面营业房44间,解决60多个移民就业。D村村民全先进,将自家门面营业用房出租给祥光拉丝网厂,每年可获租金1500元,自己又在该厂任安全小组长,每月工资3000多元,一家5口在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变的同时,家庭收入也大幅提高。
    为提升移民职业素养,A县还组织移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提供农业种养殖技术、挖掘机、电焊工等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大幅提高移民职业能力,使他们完成了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部分移民利用学习的技术,积极自主创业,自身增加收入的同时,解决了其他移民的就业。W村村民李成军通过参加种养殖技术培训,学习到了杨梅种植和山羊养殖技术,回到老家,将其他移民的土地集体流转,发展杨梅种植200亩,预计养羊300只,在避免土地闲置撂荒的同时,增加了自身收入,也解决了移民就业。
    此外,A县主动与县内大型企业对接,了解他们的用人动态,及时将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汇总,到移民中进行宣传,在解决企业用人的同时,拓宽了移民就业渠道。现已与中铁置业共青湖等多个大型项目成功对接,可在物业管理、保安、保洁、绿化等工种岗位上,为移民群众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缓解了移民就业压力。
    A县还协调教育、金融、卫生等部门帮助生态移民在子女人学上给予优惠和奖励,在医疗卫生、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保障,免除移民的后顾之忧。
    材料5
    近来,S市F村的很多村民称遭遇了“被移民搬迁”,当地人称之为“背皮”搬迁,一些本来就住在安置点附近的老住户,也披上移民搬迁户的外衣,应付上级检查。
    村民A:我们的房子是自己掏钱盖的,后来开始实行移民搬迁,镇上干部说我们家也算搬迁户,给我们家挂了移民搬迁户牌,还说每家给5000块钱,上面来检查就说我们算搬迁户,后来人家检查验收以后,5000块钱也没有给我们。
    村民B:我们这搬迁户指标给了60户,但是当时没有60户,搬迁户的名额不够,就让我们顶替,应付上面的检查,给我们挂牌子。镇政府说上面来检查我们必须说自己是搬迁户,补助款已经给我们打到账上了。
    据村民称,“背皮”搬迁户在F村移民安置点就有21户,这21户的房子基本都是村民们在当地实行移民搬迁政策之前建的房。为了5000元的补助,村民们当时大都同意了村干部的说法,冒充搬迁户,可是上级部门检查过后,谁也没有收到上面承诺的5000元补贴钱。
    村民C:给老百姓每家5000块钱,让大家不说,那不就是封口费?
    生态移民搬迁作为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花费巨大,为的是能让老百姓住得更好、更安全,更快地发家致富。镇政府安排冒名顶替的搬迁户除了应付检查外,是否还有别的目的?
    生态移民搬迁是省上出资的项目,钱也是专款专项,如今,F村搞出这么多的“背皮”搬迁户,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村主任杨某:这个搬迁起点不低于30户,为了扶持移民搬迁,一户国家补助1.85万,要争取多一点补助款就得不低于60户,上了60户原来是补助1.85万,目前是4万。
    由于上面并没有支付给“背皮”搬迁户之前许诺的5000元,村民D说,他多次为此事上访,当地政府得知后,不仅没有介入调查,反而试图私了。
    村民D:当时我找了县委书记和信访局,镇上的人知道了以后,镇长和司法所的吴所长说,“这个事情你就别闹了,我在安装路灯的钱里面给你解决1.5万块钱现金”,就是封口费的意思。
    在这件事上,镇扶贫办负责人的回答却是全面否认。
    记者:村民反映镇政府让他们假装搬迁户套取搬迁的经费,有没有这回事?
    扶贫办负责人:没有这回事。
    记者:他们叫“背皮”搬迁。
    扶贫办负责人:没有,没有“背皮”搬迁的。
    对此,该镇副镇长胡某另有解释:另外21户是生态移民搬迁启动以前建的房子,考虑到他们21户也属于搬迁的,县里给镇上拨了每户5000块钱,然后把这笔钱用在了路灯建设。
    记者:那这21户,你们有没有给省里有关部门报这个数字?
    胡某:给省里?那我不清楚。
    材料6
    2010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发春曾赴加拿大北极地区努纳武特进行调研。20世纪30年代以来,加拿大政府对居住在那里的因纽特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移居行动,从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城镇生活,因纽特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因纽特人的移居导致了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在北极城镇伊魁特市,我们看到,具有传奇色彩的拱形圆顶小雪屋已经让位于设有暖气、水电齐全的房屋,小雪屋仅在狩猎时使用;现代的交通较为便利,传统的狗拉雪橇大都被雪地车、越野车、自行车及各种汽车和卡车取代;长矛被来复枪淘汰。然而,移居后的现代生活也使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大多数因纽特人依赖政府的福利和救济生活,在因纽特社区,就业难、住房拥挤、酗酒、年轻人的高自杀率、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突出。”杜发春说。
    杜发春认为,生态移民固然能防止生态环境和移民生活继续恶化,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移民后的健康、教育、就业和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
    专栏作家舒泥提到了赴美国考察印第安保留地的感受。印第安人作为美国土著,与移民来的白人一直不睦,自19世纪印第安人与美国签订一系列和平合约,双方才进入相安无事的阶段。在和平合约中,美国政府许诺给印第安人划定保留地,在保留地,印第安人有充分的自治权利。合约签订以后,印第安人经过了一段生活方式遭到破坏的艰苦时期,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尽管现在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但印第安人至少有钱而且安定了。同时,印第安人也很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只剩下一部分,保留地里也有很多白人。一些印第安人的孩子学英语,业余时间学自己的语言,有语言文化班,也在城里就业,什么工作都做,也有人在旅游点表演民族歌舞。”舒泥说。
    我国台湾地区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学者纪骏杰也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于生态移民的另一套理念,即从“排除人类影响”到“人与自然共同演化”。
    纪骏杰举了美国黄石公园的生态移民案例来进行说明。黄石公园最开始的创设理念就是“排除人类影响”,严格执行禁区管制与禁猎等措施,对原住民采取区隔、孤立等方式,最终将原住民驱赶出了国家公园范围。无独有偶,美国西海岸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也是如此。
    这种“排除人类影响”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变。1980年前后,在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国家公园,开始相继建立国家与当地居民合作经营的模式。不同于传统国家公园反对公园内的人类活动,合作经营模式主要变化在于注重将人类活动导致的有害环境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允许原住民使用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以维护他们的文化、发展、政治需求。
    “人与自然共同演化,这才是符合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做法,也是国际趋势。如此一来,原住民一方面可以为他们的社群权益发声,另一方面可以贡献他们的传统生态知识,延续传统自然资源使用方式,并以此确保他们的文化延续。”纪骏杰表示。
    作答要求
根据材料2,谈谈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现象的看法。
    要求:
    (1)全面、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难以承栽村民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生态保护和百姓生活有冲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与村民争抢生产资源,禁伐政策使村民生产生活受限;另一方面,保护区内人居条件差,村寨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针对此类情况,应积极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将居民迁出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15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