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两个教学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吗? “大树若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图,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若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

admin2022-02-15  22

问题 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两个教学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吗?  “大树若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图,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若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展示PPT:PPT为年轮、鱼鳞、沉积岩、三叶虫化石四幅图画。
没错,时间走过,留下了许多脚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文《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去探寻时间的脚印。
环节二:精读课文,学习语言
展示PPT: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教师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多么科学,都只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展示PPT: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教师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问题:
评析环节二教师提问的目的。

选项

答案①教师提问能够迅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案例环节二中,教师通过提问加点字及说明方法的作用,达到了使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特点的效果。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从而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学习的兴趣。 ②教师提问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习惯。案例环节二中,教师围绕文章语言特点进行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q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