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资产市场说的主要内容。

admin2009-11-28  73

问题 简述资产市场说的主要内容。

选项

答案资产市场说亦称资产市场决定汇率论,是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产市场说主要包括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均衡模型,而货币模型又主要包括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较之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资产市场说特别看重金融(资产)市场的变化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它将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结合起来分析汇率的决定过程,实际上将均衡汇率的调整看做资产市场重新实现均衡的结果或条件。因此,相对于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的局部均衡分析和流量分析,资产市场说属于一般均衡分析和存量分析。资产市场说将汇率作为外币资产的价格,把汇率决定分析的焦点置于资产市场,修正了传统汇率理论把视野仅仅局限于国际收支差额特别是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的局限性。 在资产市场说内部,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均衡模型的区别主要在于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这一假定上。货币模型假定国内外的金融资产不仅可自由流动,还具有充分的可替代性;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则假定国内外的金融资产可自由流动,但不具有充分的可替代性。就货币模型来说,弹性价格模型假定所有市场的价格调整均快速有效,而粘性价格模型则认为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较资产市场要相对滞后。 (1)弹性价格货币模型(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这就将购买力平价这一商品市场上的汇率决定理论扩展到货币市场上。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主要假设前提: ①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导致物价水平的迅速调整; ②购买力平价有效; ③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等因素,且具有稳定性。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思路(除利率i以外,模型中其他以小写字母表示的变量均为对以大写字母表示的原始变量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形式): m-p=ηy-ri (本国货币市场的均衡式M/P=aYη-eλi) [*] g=p-p*(购买力平价恒等式G=P/P*) 其中,G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期汇率;M为货币供给数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i为利率;*表示外国的相应变量,其他为参数(假定所有国家的参数相同,且均为正)。 第一、二式可以改写为: p=m-ηy+ri p*=m*-ηy*+ri* 然后代入第三式得: g=(m-m*)-η(y-y*)+r(i-i*) 因此,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将汇率的变动归结于三组变量的相互作用:两国相对货币供给量、相对实际收入和相对利息率的变化。可见,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属于一般均衡分析。 ①随着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本国价格水平将迅速提高;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价格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汇率的提高,即本国货币的相对贬值。如下图所示: [*] 其中,左图为购买力平价式,右图为货币市场均衡式,假定其他国家的所有变量既定。 ②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相对货币供给减少,本国价格水平将下降,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将走低.即本国货币将升值。如下图所示: [*] ③本国利率的上升将促使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相对增加,本国一般物价水平提高,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将提高,即本国货币将贬值。如下图所示: [*] 可见,与国际收支说相比,弹性价格模型的后两个结论很独特。不过,由于弹性价格模型假定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因此,它实际上强调的是货币供给(而不是国民收入和利率)对汇率的短期影响。 (2)粘性价格货币模型(Sticky Price Monetary Approach) 又称为“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l)。所谓超调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为实现其长期稳定均衡所应有的幅度。这就意味着,超调必定会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粘性价格模型认为,面对扰动,汇率会出现超调的现象。 汇率超调的原因是由于假定商品价格具有粘性,即对于给定的扰动,由于商品市场自身的特点以及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等原因,商品价格的调整要滞后于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调整速度,即在短期内商品价格先粘住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价格才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新的长期均衡值。 若商品价格具有粘性,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面对扰动,利率和汇率等货币市场变量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迅速恢复均衡。可见,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涉及利率平价,且假定利率平价瞬间成立。不过,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只是面对扰动的调整速度不同而已,购买力平价最终也成立。 例如,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瞬问货币超额供给。但由于商品价格的粘性,资产市场的利率水平首先做出反应,迅速消化这部分超额的货币供给。利率水平的下降促使资本外流,从而导致汇率过度上涨.即本币的过度贬值,这就是所谓的汇率超调现象。 但在经过一段时滞后,商品价格最终将做出反应,逐步趋于上升,从而开始消化那部分超额的货币供给。这是因为:(1)利率的下降促使总需求增加;(2)本币的过度贬值使得购买力平价不再成立,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出口需求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水平会回调上升,而且由货币超额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预期也会促使利率上升。这会促使国际资本的流入,汇率则从超调状态回调。这个过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汇率、利率、商品价格重新实现均衡为止。此时,购买力平价最终成立。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试图解析当今汇率剧烈波动的现实。 (3)资产组合均衡模型(Portfolio Balance Approach)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都假定国内外的金融资产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然而实际上,因为风险水平等差异,即使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现实的国内外资产间也不可完全替代,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因此产生。 资产组合均衡模型企图纠正货币模型过于强调货币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转而采用收益一风险分析法以取代套利和商品套购机制的分析,强调国内外资产市场(包括货币和证券市场)的变动对均衡汇率决定的影响,从而真正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的价格。这就意味着资产组合均衡模型隐含地接受了商品价格具有粘性的假设,所以在短期分析中,不需要考虑国内外商品市场价格对汇率的影响。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将一国私人部门(包括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财富净额(W)划分为本国货币(M)、本国资产(诸如债券B之类的本币证券)和外国资产(包括外国货币以及诸如债券F之类的外国证券)三部分,即W=M+B+FG,其中G为汇率,并假定国内外资产之间可完全自由流动但不完全可替代,进而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收益和风险的权衡结果,将财富分配于国内外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以便确定出自己最优的资产组合。当所有投资者的资产组合达到最优状态的时候,国内外资产市场(即本国货币市场、本国债券市场和外国债券市场)供求也就达到了均衡,汇率(G)便相应的被确定下来了。但资产收益率(国内利率i和外国利率i*)的变化会导致资产组合权重的变动,从而引起外汇供求进而均衡汇率的变动;反之亦然。可见,在资产组合平衡模型里,汇率成为维持国内外资产市场均衡的关键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私人部门持有的各种资产额均为其资产总额减掉负债以后的净额。例如,在本国货币供给量中,银行存款是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但却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所以整个私人部门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净资产(M)其实就是基础货币量,即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所持有的资产以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而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以及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对外净资产之间存在着正向消长的关系。同理,私人部门内部相互负债抵消的结果,私人部门以本币证券形式持有的净资产(B)其实就是政府债券的持有量,即私人部门对政府的资产,它相当于政府所发行的债券总量减掉由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那部分以后的余额。私人部门以外币及外币证券形式持有的资产是私人部门对外资产与负债的净额,它相当于一国对外净资产减掉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那一部分(即官方外汇储备)以后的余额。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 其中,m、b和f分别为本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在总财富中的比例,分别体现了相应资产的需求量,显然,各种资产的需求与财富总量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ΔGe为预计汇率的变动量;i为本币债券的利率(本币的利率为零);i*为外币资产的利率。 在上述模型中,最后一个恒等式定义了总财富的构成,其余三个均衡式分别是本币市场、本币债券市场和外币债券市场的供求均衡式。 当各种资产存量或者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私人部门实际的资产组合比例与其意愿的组合比例变得不吻合,促使私人部门调整组合比例,以重新实现最优。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资产之间的替换调整就会使得外汇供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汇率的波动。如下图所示,在由汇率一本国利率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货币市场均衡曲线(MM)、本币债券市场均衡曲线(BB)和外国资产市场均衡曲线(FF)的共同交点决定均衡汇率。 [*] 在某一既定的资产组合水平下,如果汇率提高(本币贬值),则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资产价值将上升,财富总量增加,进而导致对国内货币和债券的需求上升,以保持资产组合的均衡。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对本币需求的增加将促使利率提高,直至本币市场重新均衡,故MM线的斜率为正。在本国债券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对本国债券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故BB线斜率为负。而在本国货币及债券供给既定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降,故FF线的斜率亦为负。 BB线之所以比FF线要陡峭些,是由于面对同样幅度的汇率变动,BB线只能通过本国债券市场的调整以实现资产组合新的均衡,因此需要较大幅度的利率变化。 实际上,在三个市场中,只要任意两个市场达到均衡,第三个市场也将处于均衡,即三条线交于一点,从而形成既定资产供给数量下的均衡利率和汇率。 现在我们考虑资产供给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后,投资者持有的财富总量增加,为了使资产组合重新达到平衡,投资者将增加对本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的购买,从而抬高本币债券的价格,使国内利率下降,汇率水平提高(本币贬值)。 当央行用本国货币购买本币债券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得货币资产过剩,但本币债券资产短缺。货币资产过剩使得私人部门增加对国内外资产的需求,本币资产进一步短缺。本币资产价格上涨,本国利率下降,促使私人部门进一步增加国外资产的持有量,造成汇率的提高。 当央行用本国货币购进外币债券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得货币资产过剩,但外币资产短缺。货币资产过剩会使得私人部门增加国内外资产的需求,造成国内利率的上涨,促使外币资产进一步短缺,导致汇率提高。 第二,本国债券供应量的增加。本国政府由于财政赤字的原因而增发国债会导致私人部门的财富总量增加。若这部分新增本币债券由中央银行持有,则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资产的增加致使私人部门对国内外资产的需求增加,汇率上涨,而国内利率下降。 但若新增本币债券由商业银行持有,则本币债券供给的增加会导致本币资产价格的下降,本国利率的上涨,使得私人部门减少国外资产的持有,汇率因此会下降,这可视为本币资产供给增加对国外资产的替代效应。不过,本币资产供给的增加意味着私人部门的资产总量增加,私人部门对于外汇资产的需求随之提高,这可视为本币资产供给增加对国外资产的财富效应。可见,本币债券供应量增加对汇率产生的影响不确定。 第三,外国利率的上升。外国利率的上升会使得私人部门增加外币资产的持有量,相应减少本币和本国资产的持有比例。前者使得汇率提高(本币贬值),而本国资产需求的减少则会促使资产价格下降,国内利率提高。 第四,当一国经常项目出现盈余的时候,私人部门持有的净国外资产就会增加,汇率下降。而财富总量的增加使得私人部门对本币及国内资产的需求增加,国内利率下降。 第五,当私人部门预期汇率将提高的时候,国外资产的需求就会增加,汇率上涨。但国内资产需求的减少则会引起本币资产价格下降,国内利率提高。 上述结果可以归纳如下: [*] 其中,+表示汇率的变动与相应变量的变动正相关,-表示负相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l7i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