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admin2016-09-05  34

问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选项

答案《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的情况。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前后变化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 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影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测览全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第1组:精读第一子目,播放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 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第2组:下发助学资料(附后),结合课文内容,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分别撰写百字小论文。 第3组:研究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来展示这些变化。(重点指导:怎样把“剪辫子,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废缠足”编成情景短剧;为学生提供道具:剪刀、用毛线编成的辫子、西服) (四)成果展示 1.汇报《穿越时空的旅行》 (1)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生答:近代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便于人们的通讯联系) (2)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近代交通通讯的问题?(生成问题、配合投影探究解决) 2.宣读历史小论文“文化生活的变迁” (1)我们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中文报纸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刷书馆及其贡献) (2)无声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说什么的?(思考交流) 3.自编自演情景剧:《剪辫子》《盐商见总统》 (1)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废缠足,通过投影展示一一了解) (2)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得出:剪辫易服、废缠足表现出自由、民主的潮流;改称呼、变礼节反映出平等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巩固 请同学小结本课内容,(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_。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____。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__。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____________。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___。 (六)延伸 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讨论交流:近代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师点拨: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封建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在科技发明创新上落后了)要赶超西方科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改革教育,鼓励创新……)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使社会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附:下发给第2小组的助学资料) 电影传入中国 1 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 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 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相馆”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长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 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 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 93 1年3月1 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 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 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 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他们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1 9世纪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1 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s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 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的画楼,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将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享受。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 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 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 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得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一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 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 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量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 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 93 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 2月15曰,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 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的,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Hx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