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0-10-17  3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2.2008年1月,财政部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启动家电下乡试点,财政部经济建设司有关负责人就这一政策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将由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
   家电下乡试点将实施到2008年5月底之前。家电下乡补贴产品是否能够保证真实销售、企业是否能够提供优质售后服务,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管,而核定和发放补贴资金的具体工作也在地方,因此有必要中央、地方联动,责任共担,共同推进。
   当前我国的家电出口退税率为13%,因此家电下乡比照出口退税率,对农民购买试点家电产品给予13%的补贴,把对出口家电产品的优惠政策直接补给广大农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将采取年初预拨、下年清算的方式,在年初预先将中央财政应负担补贴资金的80%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落实地方应负担部分并预拨到县。在实施过程中,实际补贴资金如果超过预算,要求由省级财政部门先行垫付。这样既能避免超拨造成资金结余,影响财政资金发挥效益,也能保证政策及时到位。
   同时,农民购买试点产品后应及时到财政部门申报补贴,每户每类补贴产品购买数量不得超过 2台(件)。农民应事先了解家电下乡的政策,了解试点产品型号、最高限价和销售网点名单,持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在指定的销售网点购买试点产品,索要正规发票。开箱时要注意验证及保存产品标识卡,并以此作为申领补贴的重要凭证。
   3.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反映,从 1997年至今,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在5%以内,呈现出明显的步伐缓慢态势。不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农村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3.3:1,然而这仅为名义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着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 000多元,而这些对农村居民来说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财政普遍的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薄弱,还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因此,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支撑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1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极大优化了居住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绝大部分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村道或窄小难行,或东堵西塞。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以及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亟待解决。由于没有规划指引,农村建设显得十分无序,如农民随意选用宅基地,任意扩大宅基地面积等,诱发了不少问题和矛盾,甚至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
   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在广大农村,诸如“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
   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瓶颈”,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80%在农村,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2006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学生学杂费全免的政策,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4.“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统称。所谓农业问题包括;①同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比较效益低,投资于农业的生产要素一般难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农业部门的盈利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状态;②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力因素的影响极大,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生产效益的脆弱性、易损性要求有外部力量的扶持甚至救助。所谓农村问题包括:①农民还需要承担修路、办学、住房、养老等一系列公共福利性支出;②农村公共服务的缺乏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也是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③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公共服务缺乏。所谓农民问题包括以下三点。①生产经营权。自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农业长期实行统购包销制度,产品价格背离市场供求关系,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业生产开始面向市场,但粮食生产依然是一项硬性任务,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设计虽然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长期实施却影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②生活迁徙权。以城乡分治、户口管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割制度使亿万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③农民自身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导致出现以上“三农”问题的原因多而复杂,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缺乏制度基础。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耕地面积较大国家的1%。如此的生产规模,即使搞成“绣花农业”,也无法实现整体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诸多制度约束。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民工的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市职工的1/4。按国际通行惯例,一个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大约相当于本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依法有序转让和形成规模经营。二是农村发展长期存在金融服务的制度性缺失。从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的6个省12个乡镇看,近几年银行贷款几乎为“零”,信用社贷款平均每乡只有100万元左右。全国大部分乡级信用社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基本上失去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三是农村发展缺乏公共财政的制度性保证。其一,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欠账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支农资金严重分散。其二,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其他负担依然较为沉重。除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以外,主要是教育、医疗负担重,农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问题比较突出。
   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6.55岁的老知青杜援朝和他19名知青同学所从事的农业开发扶贫工作,正面临资金殆尽、难以为继的危险。
   1968年12月,在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的前一天,他与18名伙伴到山西省夏县曹家庄公社架桑村插队。杜援朝现在“荣归第二故乡”,这一原班人马又在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进行着第二次“新农村建设”。杜援朝现在是山西夏县北京知青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村里比我们那会儿还穷,连张信纸都没有。”1996年,杜援朝的同学李清友回到架桑村后感叹说。“后来村里老乡开始来北京找我们,凑钱买个拖拉机什么的,但救急不救穷,不治本。”
   为了加大扶贫力度,杜援朝们各自从家庭的储蓄中拿来现金汇集成扶贫款。先后共计约40万元,就连早已移居美国的3位同学也电告家人,把扶贫款及时送到位。这些钱首先用到培育新树种和植树造林工作;建立了三个柿树经济林基地,栽种柿树10 000余株。
   后来,为了从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拿到项目资金,他们在当地工商局正式注册了以开发扶贫为宗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山西夏县北京知青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并在当地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了夏县泗交镇北京知青扶贫基金会。
   为了筹措资金,他们向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报送了《中条山绿色工程及小浪底流域农林综合开发项目申请书》,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
   而问题恰恰出在资金上。从1998年初扶贫起至今已整整8年了,现金投资总额只有166.5万余元,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以上完成的主要项目连一半都没有,若与2003年我们同该村所搞的《架桑村十年规划(草案)》和2000年我们报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项目相对照,我们应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杜援朝说。
   2000年,国务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因所报的项目而批拨的计划外资金1 700万元,“但经有关部门层层把关,真正到我们手中的资金实在少得可怜,仅有71.5万元。”
   “拨付给我们用于自身创造造血机能的有偿资金被扣掉了。2000年11月份,山西省运城市将款拨付夏县时为155万元,其中有偿资金和无偿资金各占50%,即均为77.5万元。”
   “我们应得到的77.5万元无偿资金,按国家规定只能作为土地治理的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我们不能、也不敢将此款用于农村多种经营。”
   “可夏县的主要领导就敢。其于2002年初,趁我们知青回北京过春节未回到夏县的时候,竟指使该县农开办的主任将我们这笔款项中的10万元偷偷划走,用到其政绩工程——泗交镇旅游开发建设上。从2002年下半年,我们知道此事后就向其追讨,至今已历时3年半,仅仅追回4万元,尚差我们6万元。此事现在被束之高阁。”
7.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粮食产量由6 095亿斤增加到 9 680亿斤;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 7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 255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 365万人。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应该说,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9.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各方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观点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实现,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作风不正,威信不高,活动经费来源不足等等。对此,专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三条基本思路和建议。第一,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第二,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大力鼓励机制和制度创新,在符合党章规定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观点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农村的主人,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守法规、讲文明、敢创新的新型农民,才能加快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培养新型农民抓起。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政策的知识培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的“金钥匙”。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及时宣传到家,送到农户手中,让农民学政策、懂政策。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水平的提高上。作为新型农民,就必须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针对不同对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增加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法律知识培训。我国已加入WTO,农产品面临的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广大农民群众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正当的经济利益。各级政府要采取普法教育、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开展农业法、产品质量法、仲裁法、合同法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并同时了解相关的世贸规则和涉外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劳务输出培训。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大加快,农业生产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闲置,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走出农业和农村,从事农村二、三产业,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从政策、资金、人力上予以保障。尽快使劳动者由一技之长转变为多才多艺,实现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要开展农民技校、职业技能教育、网上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劳务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下大力气向农民群众传授各项专业技术,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
   观点三:历史上,我们常见到强大的国家因文化上的保守而走向没落,却很少看到掌握了先进文化的民族长久处于贫困之中。因此,经济落后并不可怕,文化的停滞不前才是致命的。如果把新农村建设仅仅视为物质化的盖别墅、修马路,那未免贬低了中央这项决策的战略意义。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这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
   观点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程中,“乡村治理”已经进入政府话语系统,直接成为政策语言。但谈乡村治理,不能只想到如何“治”乡村,而是要先想到如何“治”政府。好的政府治理,是好的乡村治理的基本条件。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治理”得如何,首先是要审视政府的作为。近些年来,中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已经受到普遍承认并引起广泛重视。如果要探究这种匮乏的原因,则首先可以归于政府治理不善,或者说要从政府治理自身寻找原因。
请根据“给定资料1~7”,简要分析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具体说来,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①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缺乏制度基础;②农村发展长期存在金融服务的制度性缺失;③农村发展缺乏公共财政的制度性保证;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其他负担依然较为沉重;④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⑤财政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开展;⑥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比较效益低;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影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

解析 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它与第一题紧密联系,只要把问题确定了,针对总是分析原因相对容易地多。就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来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成因,由于比较芜杂,在阅读时要像提炼问题一样注意把握有用信息、剔除干扰和无用信息,找准关键句和关键词,并对其进行逻辑归类,相同原因归为一类,不同原因按层次表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r8e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