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统计表明,大多数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速行驶中,很少的事故发生在150公里/小时以上的行驶速度,因此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统计表明,大多数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速行驶中,很少的事故发生在150公里/小时以上的行驶速度,因此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admin
2019-08-08
18
问题
统计表明,大多数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速行驶中,很少的事故发生在150公里/小时以上的行驶速度,因此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选项
A、车速只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一个因素。
B、人们通常用中速驾驶汽车。
C、人们通常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驶汽车。
D、大多数人驾驶汽车的速度是经常变化的。
E、交通事故不是经常发生。
答案
B
解析
要比较高速行驶与中速行驶的安全性,必须比较“高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和“中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其中:
高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高速行驶的交通事故数/高速行驶的车辆数
中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中速行驶的交通事故数/中速行驶的车辆数
而不能仅仅根据大多数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速行驶中,就得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的结论。
若B项为真,即事实上,人们通常用中速驾驶汽车。则表明:即使中速行驶的交通事故数多,中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实际上还是很可能比高速行驶的交通事故率低,这样就严重削弱了题干论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sa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Y国反对开采泥煤的人认为,这样做会改变被开采地区的生态平衡,从而使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因为,不妨以爱尔兰为例,这个国家泥煤已开采了半个世纪,水源并没有受到污染。因此,Y国可以放心地开采。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强有力地支持题干的论证?
农科院最近研制了一种高效杀虫剂,通过飞机喷撒,能够大面积地杀死农田中的害虫。这种杀虫剂的特殊配方虽然能保护鸟类免受其害,但无法保护有益昆虫。因此,这种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农田中的各种益虫。以下哪项产品的特点,和题干中的杀虫剂最为类似?
K市是重要的高科技工业城市。H镇位于K市近郊,是正在筹建中的K市卫星城市。为了发挥K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作用,H镇必须吸引足够的外来居民,其中包括大量高科技人才。吸引外来居民的关键措施是改建火车站。近来K市的就业机会急剧增加,就业人口中选择在近
想当优秀运动员的小学生都上业余体校,小玲上了业余体校,她一定是想当优秀运动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支持上述推断?
纯种的蒙古奶牛一般每年产奶400升,如果蒙古奶牛与欧洲奶牛杂交,其后代一般每年可产2700升牛奶。为此,一个国际组织计划通过杂交的方式,帮助蒙古牧民提高其牛奶产量。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对该国际组织的计划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最近十年间,地震、火山爆发和异常天气对人类造成的灾害比数十年前明显增多,这说明,地球正变得对人类越来越充满敌意和危险。这是人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中因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的代价。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下面哪项断定也一定是真的?I.自行车不被允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Ⅱ.今天我的汽车仍然可能不被允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Ⅲ.如果我的汽车的时速超过60公里,则当日肯定是逢双日。
在产品检验中,误检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不合格产品定为合格;二是把合格产品定为不合格。有甲、乙两个产品检验系统,它们依据的是不同的原理,但共同之处在于:第一,它们都能检测出所有送检的不合格产品;第二,都仍有恰
随机试题
超声采用的人体软组织声速是
A.可复性疝B.Littre疝C.Richter疝D.绞窄性疝E.滑疝右腹股沟疝数年,近几月不能还纳,行手术治疗时发现膀胱随疝囊脱出,诊断为
以下哪项不属于血液的功能
应减少摄影管电压值的病理因素有
文化因素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十分明显,广义的文化是指
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作()检验。Ⅰ.屈服强度;Ⅱ.抗拉强度;Ⅲ.伸长率;Ⅳ.重量偏差
等离子弧焊属于()。
下列选项是商业银行单一法人客户的非财务因素分析管理层风险重点考察企业管理者的内容是()。
2011年4月,某市税务机关在对甲公司2010年度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甲公司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税务机关责令甲公司于2011年4月16日~4月26日限期补税,但甲公司在4月26日期限届满后,仍拒绝补税。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因此而生。学繁体字、穿唐装、开国学班……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