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2013翻译硕士】 阅读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杂文《论睁了眼看》片段,写一篇题为《重读想到的》的读书报告,要求解读准确,思路开阔,有独到见解,字数在400左右。鲁迅先生文章原文如下: 【题目】论睁了眼看 【年代】1925年7月22日 【作者】鲁

admin2016-06-17  41

问题 【暨南大学2013翻译硕士】
阅读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杂文《论睁了眼看》片段,写一篇题为《重读<论睁了眼看>想到的》的读书报告,要求解读准确,思路开阔,有独到见解,字数在400左右。鲁迅先生文章原文如下:
【题目】论睁了眼看
【年代】1925年7月22日
【作者】鲁迅
【体裁】杂文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如关羽岳飞的被杀,便只好别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岳飞;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关羽。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报更满人意,所以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来费力了。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彷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即在此一举,应该一任其至,不足忧悲似的。自然,此上也无可为,因为我们已经借死人获得最上的光荣了。沪汉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也就是和我们的先辈走着同一的路。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倘以油为上,就不必说;否则,当参入别的东西,或水或碱去。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现在,气象似乎一变,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只可以吓哑了先前鄙薄花月的所谓批评家的嘴,满足地以为中国就要中兴。可怜他在“爱国”大帽子底下又闭上了眼睛了—或者本来就闭著。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选项

答案 《重读<论睁了眼看>想到的》的读书报告 重读《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同样且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章的主题,无外乎两个字:正视。我们必须正视一切,不论它是顺从心意的或者是不能顺从心意的。 人们面对自己不喜欢、不想看到的问题或事物总会惯性地选择逃避,不去正视。然而追究历史,我们会看到圣人早就说过“非礼勿视”,再如如今的一句俗语“眼不见为净”似乎更加鲜明地告诉人们不要看令自己讨厌的事物。慢慢地,我们都学会眼不见为净,都习惯闭眼逃避,在一片自以为祥和的黑暗中自得其乐,这难道不就是自欺欺人吗?不就是办了掩耳盗铃的糊涂事儿吗?我们怎么能够这样习惯性地逃避问题呢?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因为我们的刻意忽视更加猖狂,我们却还以为一切都好。就比如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似懂非懂,就安慰自己懂了,囫囵吞枣地学完,然后就深感自己收获了很大的成就。不说旁人,就我自己而言,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不愿正视自己的缺陷。 读过这篇文章,更要明白自己究竟要怎样对待这样一个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傻事。其实,所有的问题无论你睁眼或闭眼,它都在那里,唯独关掉你的自欺欺人的思维,去正视,去面对,这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q5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