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
admin
2015-06-23
49
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篇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说明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为本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选项
答案
师:经过上述简单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一痛一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大家请默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一美景一佳处一乐事:“信可乐也”。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一仲一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 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师: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因此,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同时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3.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师(总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灌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师: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一一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师: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 (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点研习以下几句:“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一死生”和“齐彭殇”一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和“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Bk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一般情况下,银行利率提高股市会作出股票价格下降的反应。对于产生这一反应的合理解释是()。①银行业利润高于其他行业②投资者改变投资组合③投资者预期企业利润下降④股民的投资收益减少
余先生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家后一直承担着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两老立下遗嘱,去世后由余先生继承他们的一套私房。去年两老去世后,叔叔提出要继承该私房。对此,大家有不同见解,说法正确的是()。
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网络祭祖等新方式,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文明新风。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近期,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下列选项对这一政策及预期解读正确的是()。①显著增加供地—商品
中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事的逐渐兴旺不仅带来了商事的繁荣,还深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古至今,以茶为食、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文人墨客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友好交往的重要载体。材料说明()。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T:CanyouwatchTVeveryevening,Ss?Ss:Sony,Ican’t.T:OnwhatdaycanyouwatchTVeve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傅雷家书两则》原文1954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那树》课文原文:那树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
随机试题
A.脑脊液无色,白细胞数5×106/L,蛋白0.4g/LB.脑脊液黄色,白细胞数50×106/L,蛋白17g/LC.脑脊液浑浊,白细胞数200×106/L,蛋白1g/LD.脑脊液红色,白细胞数500×106/L,蛋白3g/LE.脑脊液无色,白细胞数
下列有关年轻恒牙牙髓修复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
侵权纠纷不受行政处理后()的诉讼时效的限制。
对列入“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的出口商品的运输包装,进行性能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准用语盛装出口商品。()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人古昔里高头大马驾
①而是社会需求这只“上帝之手”在掌控着它的命运②因此,从媒介进化史来看,微博衰变既不是来自内部没有找到很好的商业模式③特别是在新媒体的丛林法则里,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这种衰变的周期会越来越短④也不是来自外部赋予的“政治
下列有关地理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轨道环绕太阳的天体有()。
请使用VC6或使用【答题】菜单打开考生文件夹projl下的工程projl,此工程中含有一个源程序文件pro]1.cpp。其中位于每个注释“//ERROR****found****”之后的一行语句存在错误。请改正这些错误,使程序的输出结果为:Const
WhichstatementdoesnothingwithEnglishminister?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