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科举制及其影响。

admin2017-03-29  30

问题 论述科举制及其影响。

选项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①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据《通典》考证,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产生。 ②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a.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学校和科举考试并重的指导方针,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b.唐高宗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健全,取士名额有所扩大。武则天不重视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制度,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她还通过武举来选拔军事人才,从而开创了武举的先例。此外,她还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针对考场舞弊之风,要求在考试时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c.唐玄宗纠正了武则天轻学校教育重科举考试的做法,重新调整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都得到发展。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程序 a.考生的来源 考生来源分为生徒和乡贡两类。生徒是指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学生,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后,选送到尚书省应试;乡贡即不在学校上学的社会知识青年欲参加科举考试的,可由州县选送,与生徒一起参加中央级考试。 b.报考时间和考试内容 每年仲冬(1 1月),考生会集京师,到礼部、户部递交履历和推荐书,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暮春,省试合格者再参加吏部复试,吏部试包括“书、判、身、言”四个方面。全部都通过者,便可授予官职。 ②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科。学子比较热衷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③考试的方法 常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试。 a.帖经,即将经书上某列帖上三个字,要求将所帖的三个字填写出来,和现在流行的“填空”有些类似。 b.墨义,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回答,被试者以笔答称为“墨义”,以口答称为“口义”(口试)。 c.策问,沿袭西汉以来的“射策”“对策”的考试方法,它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见解。 d.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也称帖诗。 (3)科举制度的影响 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①正面的影响 a.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b.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c.科举制的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多以考试内容为主。 d.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②反面的影响 a.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几部经典,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b.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形成了只知读书为考试和做官而读书等畸形的读书观和学习观。 c.科举考试的录取标准往往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贿赂、请托、科考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风气就公开泛滥起来,严重腐蚀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6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