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
admin
2021-04-06
35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凸透镜”的内容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凸透镜”一节,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图5.3-1)。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
任务: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选项
答案
教学设计如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②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并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同学们都能看到放大的字,这是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老师,学生会观察到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引发他们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他们的思索.为什么透过同一凸透镜却看到不同的情景?进而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并排放置,同时观察课本文字,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像的特点,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受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丰富多彩的像,对此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 2.做出猜想 启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前面的学生在活动一中,凸透镜离书上的字较近,成正立、放大的像;老师离凸透镜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大,成倒立、缩小的像;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小,成倒立、放大的像。看来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有关。 通过学生活动二,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也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因此,物距和焦距可能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大小、正倒和虚实。 3.设计实验 要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必须进行实验。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物距和焦距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时,可以在凸透镜焦距不变时,不断改变物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还要研究在物距不变时,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是否改变。 思考: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学生思考回答: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与物体的上下位置相比较是否颠倒。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4.进行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思考: (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谁在中间?(凸透镜) (3)为使像成在光屏,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还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同一高度) (4)怎样固定蜡烛?怎样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确定物距、像距?(利用蜡烛燃烧滴下的蜡油固定蜡烛;利用物体、像与凸透镜所在刻度的差确定物距、像距) (5)怎样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将光屏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一点点,像都比原来模糊,则原来那个位置的像就是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是像距) (6)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可观察到虚像,与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入表格。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 理论和实验指出,当物距是焦距的二倍时,像和物等大。通过实验做一做,并观察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此时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5.总结归纳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也能成倒立的像。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进一步总结升华: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能发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是成像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分别是成什么像的分界点? 老师:实验并思考,当物体从一倍焦距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像距和像的大小怎样变化?从一倍焦距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像的大小又怎样变化?(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也可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 老师:很好,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个口诀: 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 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 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 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其中一、二两句是对成像情况的总体把握,三、五两句是成像情况的静态分析,四、六两句是成像情况的动态描述。 思考: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上下是颠倒的,此时像与物体左右是否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最简单的方法是轻轻吹一下烛焰,看光屏上烛焰的像向哪个方向飘动,若飘动的方向相同,则说明像与物体左右不相反;若飘动的方向相反,则说明像与物体的左右也相反。也可以取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放在凸透镜前,要使它们紧靠在一起并且物距相同,光屏上便出现高低不同的两个烛焰的像,比较烛焰和它们的像的位置关系,便可知道像与物体的左右是否相反。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回答问题。 环节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做最终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WrJ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材料:某教师“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片段:(1)问题情境创设: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么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2)出示资料,并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
图9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影响的曲线。(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2)由图可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______,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是______mol/L,当生长素的浓度为10-6mol/L时,对根的生长起_____
高中生物课堂中,对如“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演示模型”“人体膝跳反射过程模拟演示器”等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在讲解“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时,教师分析了DNA能作为警方寻找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材料后,提出问题:“DNA的什么特点能让其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属于()。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据“朝闻天下”报道,目前英国科学家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成熟精子。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图9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问题: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随机试题
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
工业企业成本计划包括的内容有()
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湿疮的临床表现
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有一圈环纹,它是__部位
鼻饲法不适用于
某市的商品房价格迅速上涨,一度形成恐慌性抢购的市场局面。市民张某连续购买了多套商品住房。但他既不自住,也不出租。只想价格更高后卖出。随着房价上涨,该市的房价租金比也大幅上涨,有人认为该市房地产泡沫严重,但也有人认为房价收入比并不高,房价合理。2010年,该
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确定会场的整体格局要根据()。
设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且,求证在(a,b)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f’(ξ)=0.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