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I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

admin2017-07-14  16

问题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I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选项

答案(1)不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的讨论主题“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围绕孙中山个人的影响进行的小组讨论,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从课程内容体系来看,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并非该课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不应该选为讨论主题。 (2)从主题自身的内容考虑: ①注意主题内容的综合性; ②加强主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③注意主题的目标性,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能够完成课堂目标。 从学生角度考虑: ①注意主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主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要保证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解决这一主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Jx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