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客户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他们的两种饮料容器(易拉罐)的结构简要说明(附件1)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现有技术(附件2),并委托你们就这两种饮料容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之前,你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相关的对比文件(附件3)。 附件1
客户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他们的两种饮料容器(易拉罐)的结构简要说明(附件1)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现有技术(附件2),并委托你们就这两种饮料容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之前,你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相关的对比文件(附件3)。 附件1
admin
2001-01-29
90
问题
客户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他们的两种饮料容器(易拉罐)的结构简要说明(附件1)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现有技术(附件2),并委托你们就这两种饮料容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之前,你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相关的对比文件(附件3)。
附件1 客户作出的发明简介
客户提供的两种饮料容器的结构简介
[001] 客户发明的第一种饮料容器如图1至图4所示,主要对饮料容器顶盖1上的开启装置10作了改进。该开启装置10主要由封闭片2和与该封闭片2相互连接的拉片3组成。
[002] 图1给出该饮料容器的俯视图,图2是该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其中开启装置10处关闭状态;图3与图2类似,但其中开启装置10处于刚开始打开封闭片2的位置;图4是图1中封闭片2的局部放大图,该封闭片2由U形刻痕线11围成。
[003] 由图1至图3可知,顶盖1上有一个凹入区5,所述开启装置10位于此凹入区5内。所述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的位置位于饮料容器顶盖1的边缘附近,所述封闭片2的根部22位于饮料容器顶盖1的中部附近。从图4中可以看到,所述封闭片2的U形刻痕线11是非封闭的。封闭片2端部21的刻痕线11呈圆弧形,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和根部22之间的刻痕线11为两根相互平行的直线,此两根平行的直线终止于封闭片2的根部22,构成该刻痕线11的两端13,它们彼此相隔开。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拉起封闭片2打开封闭开口后,封闭片2借助其根部22,依然连接在顶盖1上,因此不会被任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在所述刻痕线11的两端13还可以设有凸出物12,在打开封闭片2时,可以有效地使撕裂的刻痕线11终止于刻痕线两端13的凸出物12处。
[004] 由图1~4可知,在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21附近设有孔33,拉片3与封闭片2借助该孔33和铆钉35连接在一起,显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通过焊接将拉片3与封闭片2连接在一起。由于拉片3与封闭片2的连接点设置在紧靠封闭片2的圆弧端部21附近,当使用者拉起拉片3,首先撕裂封闭片2圆弧形端部21的刻痕线11,再撕裂封闭片2中部的刻痕线11,直到封闭片2的根部22,这样打开封闭开口时就可使封闭片2基本上全部向外弯曲,不会使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
[005] 由图1至图3可知,该拉片3有一个可供手指握持的拉环4。在该拉片3上,与拉环4相对、邻近封闭片2圆弧形端部21的另一端31的下方,设有向下延伸的锋利凸起物32,’所述凸起物32的自由端靠近饮料容器顶盖1的上表面。这样,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拉起拉环4向上翻转时,拉片3以铆钉35为杠杆支点,使端部31向下延伸的凸起物32向下对端部21施加压力,由于凸起物32具有锋利的顶尖部分,而且,拉片3与封闭片2的铆接点位于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附近,因此,只需要施加很小的作用力,大约5~8牛顿,就可撕裂端部21处的刻痕线11,即在凸起物32压力作用下,向下破坏封闭片2的端部21的刻痕线11,随后,在使用者手指向上拉力的作用下,撕裂全部刻痕线11,很容易打开封闭的开口,同时可以避免由于施加过大的力而导致顶盖1变形,或拉片3被拉断而封闭片2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至无法开启。
[006] 在客户发明的第二种饮料容器中,除封闭片的形状外,其开启装置的拉片和封闭片的结构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结构基本相同。图5是第二种饮料容器封闭片2的局部放大图,其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的区别仅在于:该封闭片2的刻痕线11大致呈两头小中间大、且被截去一端头的橄榄形。从图5中可以看到,封闭片2具有圆弧形的端部21,从封闭片2的圆弧形端部21到根部22,封闭片2的宽度先逐渐增大,然后再逐渐减小,而在其根部22,封闭片2的刻痕线11形成间隔不大的两端13。其与第一种饮料容器一样,该两端还可以设有凸出物12。与第一种饮料容器相比,这种结构的开启装置可增大其开口,便于倒出饮料容器内的被盛装物。
附件1附图
图1饮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2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开启装置处于关闭状态)
图3饮料容器顶盖部分沿图1中Ⅱ—Ⅱ线的侧剖视图(开启装置处于刚打开封闭片的位置)
图4第一种封闭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5第二种封闭片的局部放大图
附件2 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简介
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是如图2—1所示的另一种饮料容器顶盖上开启装置。图2—1给出其开启装置的透视图。
该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也位于顶盖上的凹入区内,它包括拉片75、铆钉62和由封闭刻痕线部分42、43、44、45构成的封闭片40。拉片75的一端是拉环74。铆钉62位于拉片75的中间位置。当使用者用手指向上拉起拉片75时,拉片75以铆钉62为支点翻转。拉片75的拉环74向上移动,拉片75的另一端68下压封闭片40邻近刻痕线部分42的端部90,首先撕裂封闭片40一端处的刻痕线部分42,并使封闭片40的端部90向下弯曲,继续拉动拉环75,牵引封闭片40向上翻转,逐渐撕裂封闭片40两侧的刻痕线部分44、45,最终撕裂封闭片40另一端处的刻痕线部分43,此时,拉片74和封闭片40两者形成人字形,使封闭片40完全脱离饮料容器顶盖,打开开口。
客户指出,这种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存在三个缺点:其一是封闭片由封闭的刻痕线围成,在打开饮料容器开口后,开启装置完全脱离顸盖,有可能被随意丢弃而污染环境;其二是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点设置在封闭片中部,当拉起拉片时拉片和封闭片仍有一部分会向下弯曲,会使封闭片上的灰尘或其他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其三是施力过大时会拉断拉片而封闭片仍处于封闭状态,以至无法开启饮料容器。
附件2的附图
附件3 检索到的对比文件
作为代理人,你为客户的这项发明进行了检索,找到一篇已公开的对比文件。该对比文件所披露的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开启装置如图3—1所示。由该饮料容器的俯视图可知,位于顶盖86上凹入区88内的开启装置80包括拉片84、铆钉81和由刻痕线82围成的封闭片85。该刻痕线82的形状接近两头小中间大、且被截去一端头的橄榄形,该刻痕线82的两端彼此相隔开,也为不封闭的刻痕线。铆钉81位于封闭片85的根部附近。当使用者用手指向上(离开纸面向外的方向)拉起拉片84的拉环89,拉片84以铆钉81为支点向上翻转,随着拉环89向上拉动,拉片84的另一端83向下压封闭片85,撕裂刻痕线82,封闭片85向下(进入纸面内的方向)弯曲,伸入饮料容器的内部,从而打开饮料容器顶盖上的封闭片85所封闭的开口。虽然此时该封闭片85仍连接在顶盖86上,但可从此开口将容器中的饮料倒出。
附件3的附图
请说明你所撰写的独立权利要求相对于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附件2)和你检索到的对比文件(附件3)具备新颖性、创造性的理由。
选项
答案
新颖性 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附件2)的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中,拉片与封闭片之间的连接点位于拉片中间位置,而且在打开时封闭片的端部向下弯曲,由此可知,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技术特征(拉片与封闭片连接的位置邻近该封闭片的端部)在附件2中没有被披露,也就是说,独立权利要求1记载的技术方案未被附件2披露。因此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附件2相比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有关新颖性的规定。 检索到的对比文件(附件3)的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中,拉片与封闭片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封闭片的根部附近,由此可知,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技术特征(拉片与封闭片连接的位置邻近该封闭片的端部)在附件3中也没有被披露,也就是说,独立权利要求1记载的技术方案也未被附件3披露。因此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附件3相比同样也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有关新颖性的规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附件2或者附件3而言,均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关于新颖性的规定。 (2)创造性 正如第1题中所指出的,附件3是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1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附件3相比,其区别特征是:拉片与封闭片的连接点设置在紧靠所述封闭片的端部,因而其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开启时不会使拉片和封闭片上的灰尘和其他脏物落入到饮料容器中的饮料容器开启装置。 附件3的其他部分没有披露该区别特征;附件2中也没有公开该区别特征;上述特征也不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这两项现有技术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中并不存在能够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拉片与封闭片连接的位置邻近该封闭片的端部”这一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即检索到的对比文件)中以解决“防止脏物落入饮料容器内”这一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由此可见,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相对于检索到的对比文件、客户提供的现有技术和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是非显而易见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由于饮料容器的开启装置采用了“拉片与封闭片连接的位置邻近该封闭片的端部”的结构,就能够获得在打开饮料容器时有效防止拉片和封闭片上的灰尘和其他脏物落人到饮料容器中的技术效果,即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相对于上述两项现有技术获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具有显著的进步。 综上所述,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附件3、附件2及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中关于创造性的规定
解析
本题原意是考核考生在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争辩能力,即能否按照《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规定来论述所撰写的独立权利要求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
对于新颖性的论述应当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单独对比原则;结合案件作出具体技术特征对比分析;明确结论,并指出依据的法条。
对于创造性的论述应当满足四方面的要求:既要说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又要说明具有显著的进步;在论述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时应当按照《专利审查指南》相应章节规定的三步法进行;结合案件进行具体对比分析;明确结论,并指出依据的法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I9S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利代理实务题库专利代理人分类
0
专利代理实务
专利代理人
相关试题推荐
某机械厂机加工车间长期从事传动轴的切削加工。最近,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车间自发成立了QC小组,在确定课题后,对不同设备和班次的产品进行轴的重量和外径尺寸的波动调查。经过验证,最后找到了问题原因所在,接着利用()帮助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并进行
在网络图中,下列有关节点的说法有误的是()。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设计,应满足的要求有()。
在下列随机抽样法中,代表性较差、风险较大的是()。
衡量六西格玛项目的标准可以运用(),即充分关注顾客满意和企业经营两个方面,从顾客、财务、企业内部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层面来综合考虑问题。
某企业组织近来质量出现问题,通过使用排列图,找出主要问题后进行了有效解决,后又派专人对质量改进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并掌握了许多质量改进有关知识。解决质量问题时,制定对策并取得成效后,为了防止质量问题再发生,必须做到()。
某六西格玛团队界定某项目过程的输出时,明确某产品可能出现的缺陷有甲、乙、丙三种。经过调查统计2个月的数据,结果是在抽样的200个产品中,发现甲种的缺陷个数为2、乙种的个数为3、丙种的个数为1,则DPMO为()。
某电子系统是由部件A、部件B、部件C、部件D、部件E五个元器件组成的串联系统,其可靠性指标为MTBF=1000h,用评分分配法将可靠性指标分配到各部件。现请相关的专家对各部件进行分配,并通过计算,得出表5.2—1的结果。请分析下列问题:分配给部件C的
某电子系统是由部件A、部件B、部件C、部件D、部件E五个元器件组成的串联系统,其可靠性指标为MTBF=1000h,用评分分配法将可靠性指标分配到各部件。现请相关的专家对各部件进行分配,并通过计算,得出表5.2—1的结果。请分析下列问题:评分分配法通常
质量检验用技术文件是进行质量检验工作的依据。下列关于技术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有()。
随机试题
设可导函数f(x)满足方程f(x)+30tf(t)dt=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高压硅整流器与真空管整流器相比,前者的优点不包括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按假药论处的下列药品中不包括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包括()。
A.低血糖反应B.妊娠后期糖尿病C.酮症酸中毒D.2型糖尿病E.血管神经性水肿胰岛素剂量不足或中断可引起
乙要求委托余某、肖某、戊三人共同为自己辩护,因为三人都是乙的好朋友。余某:男,无固定职业,三年前因妨碍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余某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后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余某仍然不服,屡次申诉减免。经查,对余某的定罪量刑完全正确,但余某不思悔改,现刑满
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
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06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737万,比上年底增加1954万。其中,参保职工11587万,比上年增加1565万,参保退休人员4150万。2006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28亿元,支出
(9)______(15)______
Nowadays,thereisanewtrendamongcollegestudents.Manyofthemhavemovedouttoliveoutsidethecampus,someforlove,a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