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案例: 心感自然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化莫测,正如远处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处婆娑多姿的木叶,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联翩。我们

admin2021-06-01  25

问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案例:
                  心感自然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化莫测,正如远处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处婆娑多姿的木叶,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联翩。我们每天都与大自然共处,看似近而又无知其真面目,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可当每次在电视中随着镜头一览无数的盛景,更了解它的历史和知识,又觉它非常远,是大自然与我们捉迷藏吗?还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没有走进过它的怀抱?
    ②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走进云台花园,偶遇晴雨交错,云卷云舒,伴着多变的天气,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其实这里的景致已非天成,忽然倾盆的大雨使我躲进知识花卉的海洋,我第一次知道兰花有上万品种,对称的花瓣呈现多彩的斑斓,这“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是中国的原产,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深谷幽兰,兰叶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正与君子的人格相像,无怪乎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愿与之为伍。记得梭罗的《瓦尔登湖》吗?那里的湖水、树影、倒影,清香四溢,读着你都能感知到这遥远“绿色的圣经”的魅力,你都能感到与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受惠。只带一把斧子就能在深林里生活多年,这是怎样的深思熟虑和对自然的敬畏,黎明傍晚、阳光雨丝,还有那清澈如许的湖水,梭罗正是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在宁静中思索着生命的本质。
    ③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志在四方的徐霞客从年轻时起,用大半生游历了半个中国,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最终完成一本真正的感悟自然的宏伟巨作——《徐霞客游记》。他仗剑远游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密,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一直在赐予人类灵感与启示,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境中每一种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还记得春天在仙湖植物园中的泛舟荡漾,夏初在洪湖苑里观赏荷花的绽放,深秋漫步海陵岛,碧波万顷的大角弯令人陶醉。近于自然,然后顿悟自然。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进而悟出“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也正是被初春的景致召唤,诗人谢灵运靠近了自然,凭窗而坐,于是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才铸就了唐人山水田园诗的辉煌。
    ④蓦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阴阴夏木正当时。大自然的美永远追随着你的身边,即使,鸿波汹涌,荷残叶落,她从来没有走远,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海棠依旧吗?那是逝去的青春年华;月明星稀呢?那是三十多万公里的漫漫追求。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选项

答案①文章词雅文练,文笔清丽,写景活泼。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文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池塘生存草,园柳变鸣禽”,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彰显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 ②本文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文章开篇引用诗句,引出大自然的主题;接着第二、三段介绍大自然的美景,指出中外的名人如孔子与梭罗都醉心于大自然的美景,徐霞客和老子更是从大自然中探索奥秘,领略人生哲学。文章一气呵成,过渡自然。以疑问开头,以回答结尾,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深入人心,极具感染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M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