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甲、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甲为借款人,乙为出借人,借款数额为500万,借款期限为两年。丙、丁为该借款合同进行保证担保,担保条款约定,如果不能如期还款,丙、丁承担保证责任。戊对甲、乙的借款合同进行了抵押担保,担保物为一批设备(价值300万),未约定担保范围。
甲、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甲为借款人,乙为出借人,借款数额为500万,借款期限为两年。丙、丁为该借款合同进行保证担保,担保条款约定,如果不能如期还款,丙、丁承担保证责任。戊对甲、乙的借款合同进行了抵押担保,担保物为一批设备(价值300万),未约定担保范围。
admin
2013-01-04
38
问题
甲、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甲为借款人,乙为出借人,借款数额为500万,借款期限为两年。丙、丁为该借款合同进行保证担保,担保条款约定,如果不能如期还款,丙、丁承担保证责任。戊对甲、乙的借款合同进行了抵押担保,担保物为一批设备(价值300万),未约定担保范围。
设甲到期不能还款,乙申请法院对戊的设备进行拍卖,拍卖价款为550万元,扣除费用后得款520万元,足以偿还乙的本金、利息和费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乙可直接从戊的设备拍卖款中清偿自己的全部债权
B、乙只能从戊的设备拍卖款中清偿自己的债权300万元,余下的债权应向丙、丁追偿
C、乙从戊处清偿了自己的全部债权后,戊可向丙、丁追偿其应承担的份额
D、乙从戊处清偿了自己的全部债权后,戊只对甲享有追偿权
答案
A,C
解析
关于A项《担保法》第46条规定:抵押担保的范嗣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袖实现抵押权的费用。抵押合同另育约定的.按照约定。本题中戊与乙并末约定担保范围,因此戊对全部债权承担担保责任。对于C项。《担保法解释》第3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町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帻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肖分担的份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zZ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事业单位考试分类
0
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相关试题推荐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人们通常认为持个人本位论的学者有()。
“学习是人类倾向和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这是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谁提出来的?()
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不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十八大的报告中论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其中,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将学习分为()等八个阶段。
一般认为,个体品德的构成包括()。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
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且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力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王某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
随机试题
全球化是否对企业有利?是否对消费者有利?请讨论。
A.红霉素B.琥乙红霉素C.克拉霉素D.阿齐霉素E.罗红霉素在胃酸中不稳定,易被破坏的抗生素是
只适用于长缝焊接的焊机是()。
骨架植物防护类型不包括()。
假定商业银行某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获得贷款后的前3年出现违约的概率(即边际死亡率)分别为2%、3%、3.5%。则根据死亡率模型,该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3年期间可能出现违约的概率为()。
某企业20B4年9月购入设备一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70000元,增值税11900元,价款尚未支付。另发生安装调试费38100元,其中银行存款支付15000元,领用工程物资19000元,负担生产车间水电费4100元。该设备于10月交付使用。假定该
网页广告的发布管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因旅行社原因造成旅游者未能乘坐预定的公共交通工具的,旅行社应赔偿旅游者的直接经济损失,并支付直接经济损失10%的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6年12月29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