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

admin2018-05-14  17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PPT向同学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图片,让学生观察,猜一猜这几个人分别是谁,并且说一说他们为维新变法做了哪些准备?通过了解维新变法的兴起阶段的知识进而导入到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准备。 【设计意图】 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了解与讲授内容有关的人物,方便新课的讲授环节酌开展,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并提问: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 教师继续提问: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学生根据所学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教师指出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变法前的筹备工作 教师出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请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 (二)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并提问:从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这些法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一下具体措施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补充完整表格。 [*] 接下来学生们分别扮演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支持这个政策,支持的原因和反对的原因。学生通过扮演活动明白新法有利于资产阶级,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但是却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因此顽固势力极力破坏维新运动,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变法最终失败。 (三)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戊戌变法失败的相关材料,并提问: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教师适时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引导,最后学生得出:客观方面,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弱小。 主观方面来说,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世凯的告密。 教师继续发问: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呢? 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设计意图】 通过填表格、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锻炼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作业:搜集一些关于戊戌变法的影视资料,观看后写一篇观后感。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向学生进行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改变单纯的试题演练形式,将观影感受与文字结合起来,易于被学生接受。 板书设计: 维新变法 一、序幕——公车上书 二、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三、失败原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8x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