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互动理论述评。(中山大学2011年研)

admin2018-10-30  76

问题 西方社会互动理论述评。(中山大学2011年研)

选项

答案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人的互动不仅存在于自然物理环境中,也存在于符号环境中。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1)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 ①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 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①布鲁默(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主张用观察性、纪实性和非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可使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 ②库恩(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符号互动论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2)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于1942提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①规范作用;②比较作用。前者是指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是指参照群体往往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如果说符号互动论和角色理论揭示了生活舞台上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符号沟通和角色扮演的规律,参照群体理论则表明了舞台背景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台上的互动的制约作用。 参照群体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的意见包括:参照群体论者将社会关系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个体所属的社会结构,难以全面解释社会互动的特点。 (3)戏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事实上,印象整饰并非互动行为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会表现真实的自我。 (4)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P.Blau)和埃默森。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社会交换论涉及的内容包括:①成功命题;②刺激命题;③价值命题;④剥夺一满足命题;⑤侵犯一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5)本土方法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又译做“俗民方法论”或“常人方法学”。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证明社会互动中这类隐含规则或背景假设的重要性,本土方法论者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称为“无背景试验”,或“打破规则试验”。其中一个试验是让学生与家人交谈,要求学生抛开原来的与家人交谈的习惯,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互动双方要有“共同语言”,并遵守“共同语法”,否则就无法沟通。批评者指出,与符号互动论相似,本土方法论将社会交往中的成员过于抽象化了,忽略了成员常常是属于特定的群体和阶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as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