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合同法》上的实际履行。

admin2022-05-12  37

问题 试论述《合同法》上的实际履行。

选项

答案我国《合同法》将实际履行明确规定为一种违约救济方式,其第107条概括性地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109条和第110条又分别规定了金钱之债和非金钱之债的实际履行责任的承担方式,并对非金钱之债的实际履行作了限制性规定。《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①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②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从《合同法》第107条的字面含义上理解,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在我国并没有先后之分,对实际履行的限制只是从经济效率角度对判决作出的限制,而并非对提起顺序的限制,这种限制无法改变以下思考顺序:当事人请求实际履行后,法官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请求是否合理,而不是直接考虑损害赔偿是否足以提供救济。从我国《合同法》规范含义的角度理解,其承认实际履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救济措施,并且将之与损害赔偿并列,选择权事实上归于当事人。 从表面上看,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只是两种独立的违约救济方式,但其背后却蕴藏了价值观念差异和对合同的不同认识。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我国民法体系及主要概念均移植于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民法,债及债权的概念也成为我国民法理论和立法的基本概念之一,可诉请履行性作为债权的效果之一反映在救济制度领域就是对实际履行的承认。无论是从逻辑思维角度还是从观念角度,在我国强制实际履行都应是一种重要的违约救济方式。同时也应当看到,对救济方式的选择也应是债权人的一项权利。在正常债务履行中,债权人享有履行请求权,而一旦债务人陷于违约,债权人反而不能选择救济方式,尤其是不能选择实际履行,那将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私法自治原则在违约救济领域仍应得到坚持。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H9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