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请先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年来,择校在我国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教育腐败,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择校与重点学校的存在密切相关。当前,重点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admin2011-01-09  39

问题 一、注意事项

请先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年来,择校在我国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教育腐败,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择校与重点学校的存在密切相关。当前,重点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障碍,要求取消重点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据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展开的关于择校问题的调查结果,在1074名受访者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赞成取消“重点学校”,其中表示“非常赞成”的超过了6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芳博士认为,解决教育均衡的路径在于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弱势群体。“禁止择校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变堵为疏,择校的最后解决途径绝对不是终结,而是疏导。”李芳说,“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择校,我们批判择校和‘重点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背后是政绩工程和权钱交易,而非否定家长和学生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的选择权。”李芳举出了日本和港台地区的例子,它们都允许择校,以满足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
   2.在甚嚣尘上、愈演愈烈的择校风中,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都纷纷喊冤叫屈:家长花钱择校是迫不得已,学校收择校费也并不情愿,而政府相关部门又明确表示不支持择校之风。那么,择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呢?有教育专家认为,关键原因还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实中确实存在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教学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现在政府有关部门治理择校风的措施,我们认为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以至于这股风愈刮愈烈,费越收越高,教育部门称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称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大家怨声一片。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教育体制的不公正性,也就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治理好这个问题,目前面临的择校风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说。
   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3.近一个月来,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局主席南存辉十分忙碌,他奔波于温州、上海之间,广泛听取普通百姓、各地浙商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建议,厚厚的笔记本记了好几本。记者日前打开了这位人大代表的参政“日历”,并随机察看了其中1天的行程:
   今天主要考察教育问题,希望通过对温州情况的了解,见一斑而窥全豹,为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座谈会上,市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当前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均衡、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弱势群体子女与普通子女之间的不均衡,等等。在众多的不均衡中,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为突出。
   温州经济发展闻名全国,但教育水平在浙江不算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弱势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现在各地广开才路,教师流动比较容易。某县一个优秀教师要求调到市区,县里不放,她很快离职到上海发展去了。三是弱势群体教育难题多。
   南存辉思索:导致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资主体不明确。从乐清市岭底乡视察回来的路上,他沉思良久,打算草拟一份材料,反映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想法,在“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
   4.从全国统计来看,总体上农村学生的比例是在增加的。据教育部的数据,这一比例1989年为43.4%,2003年达到与城市生源持平,到2005年增加为53%。因而.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公——表面上比例在增加;然而,农村学生享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他们大量集中在地方院校和“三本”院校,在专科层面。在研究型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下降。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里面最好的大学,如清华、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低于20%。
   为什么重点中学中农村学生比例大幅下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所谓的“文化资本”理论。就是家庭条件越优越,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就越好。所以优势家庭的子女本来在学业竞争中就占据优势,这在全世界都一样。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特有的,就是择校制度。中国的重点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存在这样三种学生。一种是靠就近入学或者考试入学的;一种是交钱进来的择校生;还有一种是“条子生”,靠家庭背景进来的。这一制度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合法化,交钱就可以换取教育机会,从而在“文化资本”之外,极大地加剧了社会差距。择校收费是一个非常坏的制度,公然地挑战教育公平,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制度。
   5.“堂堂正正一个大学生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出来了,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自己已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这是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学生刘伟在日记中发出的感叹,2009年,她即将毕业。
   今年春节,刘伟奔波在求职的路上,没有与家人团聚……最终,她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奔波。
   刘伟之死在互联网上迅速流传。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我们的大学教育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可用、学以有用’。”一位四川宜宾的网友发表评论说,“对于基础教育则应改‘应试教育,为‘兴趣教育、能力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身心。不要让学习成为学生们的负担和累赘,要让学习成为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不要让学生们厌恶读书,要让读书成为学生们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无论他(她)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这不是个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很复杂,中国以前很少遇到金融危机,加上大学生这几年毕业人数在增多,高校中专业设置结构存在不合理,这些因素使问题具有了复杂性。
   6.一位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学者认为,农村学生在扩招的背景下,大量地集中在“三本”院校和专科学校。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专科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就业更为困难。
   “一方面近些年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市场消化突然激增的大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是结构性的失调,相当多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需要。其中尤以文科、管理、理科这些学科更为突出,比如新闻、影视等专业。此外,在同样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个体表现不同。选择自杀这条道路,毕竟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学校教育的一些不足,大学生个体应该从长计议,经受挫折,还是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7.近期,央视的《焦点访谈》两次专题报道,揭露一些地方的公办名校以“民办学校”之名实行高收费,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公办教育“非营利”的基本价值。
   “名校办民校”是当前基础教育“畸形化”的一个怪胎。这种“畸形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日益高昂的择校费、屡禁不止的奥数班、高烧不退的中小学生考证热等。今天,谁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怎样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
   对这一现象最通常的解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然而,这种解释是苍白和似是而非的。与五年、十年、二十年前相比,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更多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在高校入学瓶颈极大拓宽、中小学优质资源持续扩大之后,基础教育的品质却每况愈下?这一事实只不过告诉我们,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教育公平的增进或教育品质的改善。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申义务教育、公共教育制度的宗旨和基本价值。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办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公益性、基础性具有一种“平等主义”的取向,决定了它不能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提供不同的教育。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一张图纸盖所有的学校”,不能有任何差别。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不具有选拔性、竞争性,政府首要的教育职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平,而不是制造优秀、筛选尖子。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是以制造、拉大学校差距为能事,公然向强势阶层倾斜的。
   8.重庆市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全市将推行强校与弱校“捆绑发展”模式。面临的这四大问题是:义务教育容量不足,办学条件需改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区域办学质量差异明显。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提高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市教委将在全市推行强校与弱校“捆绑发展”模式,即将1所城市(城镇)优质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捆绑”办学,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并将“捆绑”办学情况纳人考核体系。同时,还将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落实高寒地区和边远山区教师上浮一级工资等待遇。
   9.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日前公开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十条意见包括:废除自学考试制度;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停止大学办分校;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实行教授定编制;砍掉2/3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发表评论,“但他所批评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存在的,这毫无疑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大发展之后是否需要一个调整?杨东平说:“现在国家已经确定控制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2006年开始,每年招生规模的增幅控制在5%。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注重提高质量并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不再重复以前的‘大跃进’式的扩招模式。这一指导方针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10.“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为什么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目标,提出16年没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
   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提出16年,仍未达标,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信息,其中隐藏着对公民的公平性伤害和政府责任的隐匿。众所周知,每一级政府都应该在教育投入中分担责任,单靠哪一级政府是不行的。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分配比例的合理性,一直是各国政府探讨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对此都有严密而明确的法律规定。德国法律规定,教育投入中,联邦政府应占10%左右,州政府应占65%以上,州以下政府占20%左右。
   相比之下,我国既没有从政策上也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体制的漏洞致使各级政府投入责任模糊,无法可依。如我国省级财政在国家财政总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但现有体制对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没有任何分担的比例规定。
   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为此,我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明确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基本政策取向,提出20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自1月7日起,《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制定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二、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改革措施。三、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12.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力度。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靠管住学校“招生”环节而不缩小办学差距的行为,只能是南辕北辙,是表面作为实质不作为。
   熊丙奇说,从长远看,解决教育不公问题的唯一路径是通过各级教育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实现校长教师定期轮换,缩小少数重点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地方政府要下定决心,既要有魄力,又要有耐力。安徽省铜陵市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无“择校”用了10多年时间,创造县域教育资源均衡经验的河南省新郑市也用了8年时间。这些地方的做法是,除资金向薄弱学校倾斜外,还把许多业务水平高的校长、老师派到弱校。对学校的年终考核也不评等级排名次,只调查各校存在的不足,再帮他们弥补。这种赶“群羊”不赶“领头羊”的做法,主要是帮助落后的“羊”赶上羊群,让学校一个都不落后。
   13.“按照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说,“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要不要依法办事?根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我们要提供均衡水平的教育。”如果政府提供的教育不均衡,就一定会有选择。
   政府应该均衡地提供教育资源,只要这样做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不是能力问题。完全就是个认识问题,是不是依法办事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政府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对薄弱学校校舍等硬件投入的加大,义务教育的均衡越来越关键的是软件的均衡。
   “很多学校的设备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造成了人们要择校,愿意选择一些‘重点校’”。北京市崇文区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全取消“重点校”。她建议政府下大力量真正去解决教师工资问题,让教师保持稳定、持续、关注的工作状态,否则教师就会奔着心目中的“重点校”,或者寻思跳到福利待遇高,更好的学校去。
   “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教师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流动,教师流动的关键是教师待遇均衡。”北京市政协科教文卫体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说。在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里,还有这次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实施办法里都有明文规定,校长教师要流动。
   14.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了研究部署,确立了十项重大措施,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增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以推进这十项措施的落实。其中第四条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按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为教育事业总共安排的是44亿元,占4.4%,其中安排给中等职业教育的是10亿元,照项目计划的规定,国家发改委安排的10亿元大体可以支持的学校数是360所至370所。中西部地区在整个安排当中占的比例是80%左右,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占20%。这次投资是以物为主的项目,就是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还可以拉动地方相应的配套投入,从而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实验实训场地的建筑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添置教学仪器设备3万套左右,这能带来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充分把握《规划纲要》制定的契机,从软、硬两个方面实施第二次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主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全面提升,努力为扩大内需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就“给定资料5”中大学女生刘伟自杀一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大学女生刘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一事,是令人非常痛心和遗憾的。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很复杂,包括金融危机对人才市场的冲击、大学生这几年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中专业设置结构存在不合理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毕业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勇敢地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和困难,以进取的态势,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各级政府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n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