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内,根据内外均衡分析的新框架(P-e模型),内外均衡失调包括哪几种?其自动调节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政策调节?

admin2019-09-11  25

问题 在短期内,根据内外均衡分析的新框架(P-e模型),内外均衡失调包括哪几种?其自动调节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政策调节?

选项

答案根据内外均衡分析的新框架,IB曲线和EB曲线交于点O,O点的价格一汇率组合能够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在O点之外,IB曲线和EB曲线将P-e平面划分为4个区间,其失衡状况如下图所示。 [*] 根据内部均衡曲线和外部平衡曲线的设定,经济从非均衡向均衡的回归途径可以是市场的自发调节。具体来说,当物价偏低、需求大于供给时,人们会纷纷购买商品,导致物价上升,需求重新等于供给;当本币币值过高、汇率偏低时,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币的需求增加,导致本币贬值、汇率上升,国际收支改善。第一区间到第四区间中,纠正经济失衡的自动调节可归纳成下表。 [*] 虽然市场力量能够使内外不均衡向均衡水平回复,然而这样的调整未必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因为,随价格一汇率组合与均衡水平的位置不同,市场力量对价格和汇率的分别调整,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使物价或汇率更加远离均衡水平。把图(a)进一步划分成8个小区间,如图(b)所示。 [*] 当物价和汇率水平处于小区司1内的点P1时,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会在超额需求的推动下上升,向右运动;同时,国际收支存在顺差,本币升值,名义汇率会向下运动。然而,对比P1的位置和均衡点O会发现,均衡点O的汇率水平高于点P1的汇率水平。也就是说,从P1向均衡点的调整过程中,名义汇率会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可能的调整路径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出现汇率超调。 当物价和汇率水平处于小区间3内的点P3时,同样,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会在超额需求的推动下上升,向右运动;同时,国际收支存在顺差,本币升值,名义汇率会向下运动。然而,对比P3的位置和均衡点O会发现,均衡点O的物价水平低于P3的物价水平。也就是说从P3向均衡点的调整过程中,名义物价可能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可能的调整路径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出现物价超调。 当物价和汇率水平处于小区间2内的点P2时,同样,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会在超额需求的推动下上升,向右运动;同时,国际收支存在顺差,本币升值,名义汇率会向下运动。对比P2的位置和均衡点。会发现,均衡点O的物价水平高于P2的物价水平、汇率水平低于P2的汇率水平。也就是说从P2向均衡点的调整过程中,物价和汇率都不会出现超调,自动调节机制的效率比较高。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经济失衡后,经由市场力量自发进行的调整,虽然能够使经济恢复内外均衡状态,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自发调整的效率并不高,调整的时间会延长,并且调整过程往往会出现超调现象,给人们的生产、交易决策造成困难,并带来经济的波动。基于上述这些事实,一旦经济出现失衡,政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物价和汇率的干预,促使经济尽快恢复内外均衡状态。譬如,当物价和汇率位于点P1时,虽然经济存在顺差,但为了尽快恢复理想的内外均衡状态,货币当局就不应该让本币升值,因为升值虽然缩小了顺差,却会使经济调整的周期拉长。此时,配合价格水平较大幅度上升的节奏,本币适度贬值是一种最好的政策选择(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显然,从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综合角度看待经济表现时,对汇率的适当管理是必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tI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