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说“有危难找警察”,有些地方说“有困难找警察”。你怎么看待这两句话?

admin2013-02-24  33

问题 有些地方说“有危难找警察”,有些地方说“有困难找警察”。你怎么看待这两句话?

选项

答案“有困难找警察”和“有危难找警察”,这两句话一字之差,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至于谁对谁错,我认为没有严格的标准,提出这两句话都有各自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应该全面、辩证地来看待。 一方面,为了更方便市民,110报警服务台设置之初便做出了“有困难找警察”的承诺,这是一句人性化的口号,其原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而且确实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解决了不少社会矛盾。当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或遇到险情孤立无援的时候,他们自然地拨打110寻求援助。民警在接警后真正履行了职责,兑现了诺言,及时并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对此,群众是认可的。 另一方面,“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在体现警察对人民的关怀、救群众于水火之中的服务宗旨和献身精神的同时,也对部分群众产生了误导。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困难,如找不到钥匙、厕所不通等生活中毫无危险的事情,也可以找警察,因此,造成了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任务繁重、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有些基层民警不仅要完成破案等硬性指标,还要为群众排忧解难。过重的负担使得基层民警疲惫不堪,有苦难言。这种状况不仅给基层民警们带来了过重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严重浪费了国家的救援资源,使那些真正需要警察救助的群众,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提出了“有危难找警察”的说法。 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部分民警业务能力不强,警力调配和使用不合理。 第二,法律法规对警察义务的定位不准确。《人民警察法》第六条规定了警察的14项职责,主要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同时第二十一条关于人民警察的义务又规定: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纠纷”和“社会公益工作”的范围广泛而又空洞,加之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与警察职责根本不沾边的事情,往往都纳入警察义务范围,无形之中增加了民警负担。 第三,群众对警察权威过度迷恋。这体现在,一方面对政法机关权威的过度依赖,是人治社会遗留下来的基本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公安机关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权力而格外受到群众的青睐,找警察成了群众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一些本应属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的事情,都统统来找基层民警解决。基层民警处理起来独木难支、苦不堪言,事实上警察对有些事情也根本无权处理。当然,由于政府其他部门配套服务体系滞后,客观上使得群众在有困难的情况下只能找民警;另一方面,有些群众对于“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本身理解错误,他们觉得警察能胜任任何事情,导致一些群众事无巨细轻重,一律来找警察。有些地方竟闹出清晨打110要求民警买早点的笑话。模糊的角色定位使群众对警察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失望也就越大,警察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实际上,我认为作为人民警察,其工作就是“服务于人民”,无论是“有困难找警察”,还是“有危难找警察”,都是法律对于人民警察服务于人们的实实在在的要求。现实中群众有难找警察也体现了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赖。作为公安机关,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平衡“服务好人民”与“民警负担过重、浪费警力”等之间的关系。 第一,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义务,合理确定基层民警的工作任务,想方设法减少非警务活动,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问和精力来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 第二,建立健全基层民警考核机制,用一整套完善的考评体系对基层民警的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避免民警为了迎合群众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警察的本职工作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让群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对于“困难”和“危难”要有正确理解。社会各方面应该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警力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 第四,加强政府其他部门服务系统的建设,提高整体社会管理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4b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面试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