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简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
简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
admin
2015-08-04
91
问题
简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
选项
答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开启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重要转型。就中国外交史而言,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鸦片战争前,清朝并无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涉外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是派出“钦差大臣”处理有关对外交涉事宜,后来又设置了一个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办理外交为主的机构——总理衙门成立。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执掌外交大权,在清政府中央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外务部成立,其职掌与总理衙门相同。外务部较总理衙门更为完备和正规,列六部之首,足以表明外交机构在清朝中央政府地位的提升。1911年,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外务部成为内阁中的一个部,原外务部职官名称取消,设大臣和副大臣主持部务。 1911年10月,清王朝灭亡。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设外交部,其职掌是:管理外国交涉,及关于外人事务并在外侨民事,保护在外商业,监督外交官及领事。1912年,陆征祥任外交总长。陆上任伊始,就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来改组外交部。新的外交部在职掌、内部组织等方面大体上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部相同。在外交部驻外机构的改革方面,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这样,中国首次出现了较完善正规的外交机构。此后,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大体上因袭于此。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成为五院之一的行政院的一个部,这时的外交部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的外交机构了。 总之,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逐渐由一个主权国家变成由列强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开始从封建保守中走出来,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一条坎坷的近代化道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JT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历史学313题库学硕统考专业分类
0
历史学313
学硕统考专业
相关试题推荐
假设一个博弈模型中,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私人部门。私人部门选择的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政府选择的是给定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并且政府不仅关心通货膨胀问题,还关心失业问题。政府的效用函数为:U=-cπ2-(y-ky
某企业的生产边际成本是MC=3q,其中q是企业的产量,生产污染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是2q,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p=420-q。(1)如果该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即生产水平为私人边际成本等于价格,那么企业的产量是多少?价格是多少?(2)考虑到污染后
垄断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函数为2q2,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D=150-p。计算: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社会有效率的产量是多少?
明清时期的“三法司”指
简要概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进入高潮的标志是()。
20世纪50年代,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直到()年才最终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目标。
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共同点在于()。①都反对袁世凯的反动统治②都是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③都由国民党领导④都是辛亥革命的余波
随机试题
既可屈肘又可使前臂旋后的肌是
宫颈不典型增生的分级取决于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明显的是
牙脱位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关于太阳的高度角、方位角和地球纬度三者间的关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2003,48)
[2014年真题]根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2013)规定,有关木结构工程量计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于()。
在进行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时,下列哪种情况可用t值计算?()
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语言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局限,扩大了有声语言的使用范围。
(演示文稿题)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演示文稿“yswg.pptx”,根据考生文件夹下的文件“PPr素材.docx”,按照下列要求完善此文稿并保存。第一张幻灯片的标题为“计算机发展简史”,副标题为“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张幻灯片的标题为“计算机发展的四
最新回复
(
0
)